APP下载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背景下十堰市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2019-10-21熊玲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9期
关键词:十堰市体育项目文化遗产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对十堰市民間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梳理,发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态保护策略。

关键词: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背景;十堰市;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

Abstract:Throug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in Shiyan,find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ba Mountain Area,ShiYan,Folk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Ecological protection

1问题的提出

2012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在《规划》中湖北省十堰市被列为中心城市,为重点建设对象。在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构建鄂西生态与文化旅游圈,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体育规划中,提出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体育活动;在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中,提出支持湖北十堰市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建设。

十堰市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自郧县青龙泉考古发现十堰新石器时代文化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龙山文化,兼有屈家岭文化,十堰境内是我国远古三大文化的交汇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孕育出十堰市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多种样式。历史上,这些体育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人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身体得到了锻炼。人们享受着这种文化,并创造着、传承着、弘扬着、使之生生不息。然而,这种积淀深厚的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断式微,有的甚至成为濒危文化或死文化。搜救、复活、展演、传承、弘扬这些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的生命线,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民族文化激励和文化基因普系的断裂。在《规划》背景下,十堰市的文化体育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是个重要的课题,因此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生态保护研究非常有必要且至关重要。

2十堰市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

十堰市辖三区四县一市及两个市政府派出机构区,即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和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十堰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访各县市区的文化体育局,全面了解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通过走访传承人,了解各县市区民间传统体育的文化起源、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保护情况,我们发现政府十分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亟待我们研究并提出课持续开发保护建议。

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具体举措不够。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受重视和保护传承的程度与其非遗的级别成正比,级别越高,政府重视程度越高,县级非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严重不足。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缺乏。非遗的保护过程中需要一支从事保护工作的专业队伍,包括宣传、研究等,但目前十堰市从事非遗保护的工作人员基本为市、县文化体育局的普通工作人员,对区域的文化发展史、非遗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都严重缺乏,工作人员对管辖区域内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了解不深;传承人思想陈旧思路不开阔,创新不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传承人对保护过程重有不能根据实际需求作出大胆创新的问题。例如,国家级非遗项目郧阳凤凰灯舞在对外交流时出现器材为手工扎制,重且无法折叠运输。重,造成只能男性参与演绎,影响了可传承人群的覆盖面。无法折叠,造成出国交流时器材运输成本极高,极大影响了项目的推广和宣传。区文化馆针对存在的问题与高校合作对器材进行改良的探讨协作中,传承人并不理解和支持。

3十堰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策略

针对目前十堰市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保护理论出发,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特征出发,提出“深度挖掘—研究保存—展示推广” 的生态保护模式与长效机制,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居民等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保护模式。

3.1重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提高全员保护意识

十堰市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来讲,它是十分“珍贵且脆弱”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涌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抢救和保护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刻不容缓,而保护的最大难点在于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及唤起全民广泛的参与。目前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主要由当地文体主管部门和传承人承担,参与面过窄,存在为了保护而保护的问题。当地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大投入,力争做到全员参与,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和环境。

3.2加强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性和创新性保护

研究性保护就是通过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一些重要项目,采用课题立项、调查研究、专题论文等形式,在把握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同时,引起全社会关注,从而达到保护目的,比如对十堰市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背景、演变轨迹、传播方式等进行记录整理、论述考证,并加以研究,探讨积极健康的保护途径。

创新性保护就是要确保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命力,激发它的创新能力。对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而言,挖掘和保护是前提,没有保护就不可能传承和弘扬。十堰市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分为两类,一类为武术项目类,其产生多为强身健体;一类多表演类,多为庆祝年节。在保护过程中只有在保留原汁原味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对其进行“创新性转化”,挖掘其中优秀元素进行演绎,才能使其得到弘扬。十堰市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灯舞类项目较多,我们应在传承传统的前提下,对项目的道具、器材、参与人数等进行优化,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从而被传承和保护。

3.3提高传承人鼓励力度,注重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要解决传承人断层、年轻人对传统武术资源不感兴趣的现实问题,第一,创新传承人思路,进一步培育传承人。传承人掌握项目的技艺,不愿创新思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推广。政府应主导,开拓更多的保护和传承渠道,例如与高校合作,开发“传统体育项目进高校校园”,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培养出更多素质更高的传承人。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与高校合作,开设非遗课程,改变传统“师傅带徒弟的等方式,让传统体育项目走进课堂,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十堰市一直开展武当武术进校园活动,但主要针对对象为中小学,对传播武当武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对武当武术的传承高校学生从年龄、心智等综合因素考虑应更为合适。第二,结合当地经济、旅游、文化等活动宣传推介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提高民众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和认识,提高互动参与度,促进传承和开发。第三,在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建立完善透明的監督管理机制,主管部门应及时发现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保护不是简单的下任务定目标。对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实际传承中表现良好的单位和个人,应进行及时的奖励,树立榜样作用。

3.4生态活态传承,保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味道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绝不是固守传统、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文化环境的变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分析发展形势、评估发展前景,并协调各个相关主体,决策出十堰市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之路。只有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置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让其发展的更好,既保证其核心文化不变质,也有选择性创新其形式和表现手法,就能保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十堰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扶贫办,国家发改委.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2]  陈功,王成科.左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模式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3):76-81.

[3]  汪珂永,黄慧琳.阿坝州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自强初探[J].体育世界(学术),2016(1).

[4]  谢正普.十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S1):301-303.

[5]  李先国.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J].体育与科学,2012(1).

[6]  马建华.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与方法[J].福建艺术,2011(5).

[7]  陈华文.关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对策报告[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0(6).

[8]  朱立东,何乃柱.甘肃藏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刍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3).

[9]  韩永君,何乃柱.甘肃藏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传承[J].山东体育科技,2010(9).

[10]  丁永祥.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关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1]  姚丹.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研究---以鄂西来凤县兴安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7年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7GB119)

作者简介:熊玲(1980—),女,湖北公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十堰市体育项目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先劝后罚”,该赞!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A Very Scary Trip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Natural Environment in My Hometown
My Favorite Hobb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