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同仁县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10-21王辉成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对策

摘要:近年,全县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农牧民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省州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政府的引导下,强化部门联动,举全县之力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使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畜禽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合作社兴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在速度、规模和效益上都取得明显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该文介绍了全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8.108

0 引言

近年,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确定的产业富县战略,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使专业合作组织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同仁县积极围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等组建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对当地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本地区种养殖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设施农牧业有序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1 总体情况

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县正式注册各类合作社208家,注册资金总额5.45亿元,入社户数为10654户。其中: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88家(注册资金3.83亿元,入社户数7476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家(注册资金1.62亿元,入社户数3178户)。全县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18家,正常运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共81家(其中奶牛养殖11家,生猪养殖6家,肉羊养殖50家,肉牛养殖10家,禽类养殖4家)。已通过省级资格认定的畜禽规模场(小区)有78个。现规模养殖场年养殖规模奶牛达到1650头,生猪达到3360头,肉羊达到6.5万只,肉牛达到2100头,禽类达到6.5万羽。全县年出栏肉牛2.38万头,肉羊15.5万只,肉类产量4865.05t,奶类产量4537t。

2 运行成效

近年,紧紧围绕促进农牧业增效与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为原则,在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行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和技术培训力度,促进全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健康发展。

2.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中央、省、州财政支农资金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力度,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和工作实际,主要向经营规模大、各项制度健全、运行情况良好、农牧民组织化程度高、生产效益高、农牧民增收明显的农牧民经营主体倾斜,重点安排中央和省州县财政资金扶持农牧民合作社,截至2018年末,累计扶持资金达3570万元,有效缓解了合作社生产运转资金不足的压力,进一步调动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

2.2 强化科技推广服务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全县培训农牧民培训2万余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牧民200人。培养了一批农牧民看得见、问的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提高了合作社管理水平。通过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农牧业产业园区和各类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就近务工,年均务工人数达1200人,劳务收入达820万元,人均收入8206元。

2.3 积极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

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雁。近年,积极培育了一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截至2018年末,全县共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州级示范社62家,促进了全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为构建新型经营体系、促进农牧业增效与农牧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3.1 合作社注册条件低

按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相关要求,允许5户以上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可以申请组建合作社,但因设立门槛较低,不收费,全县农牧民组建合作社数量逐年提高,部分合作社因经营能力、运行管理、技术水平等因素,未能达到预期运行效果。另外,还有个别合作社为享受国家扶持资金,盲目组建,“等靠要”等思想依然存在,导致长期未运行,出现“空壳”现象[2]。

3.2 管理机制不健全

受文化素质、业务知识、区位条件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部分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组织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财务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程度有待改进;利润分红比例较小,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3 建设资金短缺

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建设资金普遍存在“有钱建圈,无钱购畜”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等问题。近年政府及省州县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对合作社提供了不同程度的项目资金扶持。大多数合作社对政府的资金扶持依赖程度过高,对自身发展壮大认识不足,资金短缺是众多合作社最突出的困难。

3.4 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同仁县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封闭式发展,合作社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缺少合作参与竞争的意识;产品研发欠缺,农畜产品附加值低,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没形成;同时,大多数合作社都寄希望于政府资金扶持,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过高,对自身发展壮大认识不足。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向农牧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倾斜,加大项目争取和地方财政对畜牧业工作的倾斜,以国家投入为导向,生態畜牧业合作社、农牧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整合各渠道投入畜牧业的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同时,充分利用农牧业信贷担保平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合作社贷款额度,切实解决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

4.2 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指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规范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实行民主决策,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确保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沿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3]。

4.3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引导农牧民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提升档次,打造品牌。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技术支撑作用,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推进生产、加工、营销、物流等一体化发展。同时,设立集中展销场地,加大本土农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活市场,使专业合作社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带动群众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4 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队伍素质

第一,稳步推进新型职业牧民培育工程,加大合作社、家庭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职业农牧民的培育力度,培育一批从事种养业的“土专家”、“田秀才”,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和致富带头能人。第二,进一步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领办专业合作社,解决合作社在发展中缺少能人领办的实际问题,提高合作社吸收先进发展理念的能力,大胆开拓市场,增强合作社活力。第三,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会计和营销人员的培训。同时,强化专业技术服务力量,加大科技技术服务力度。

5 结束语

及时全面调查掌握全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对进一步加快设施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效实现农牧业增效与农牧民增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敬华.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及发展措施分析[J].农家参谋,2019(1):108.

[2]王凤兰.牧区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J].安徽农业利学,2013,41(20):8752-8753,8755.

[3]邓梅.青海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建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9,42(2):69-71,92.

作者简介:王辉成(1976-),男,藏族,青海同仁人,本科,獸医师八级,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