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助人自助”理念助推高校中西部地区入学贫困生自信自强精神培养探析
2019-10-21沈洁
沈洁
摘 要:当前,中西部地区入学贫困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逐年增多,其适应性及人才培养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对贫困生素质及能力特点、心理适应等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培养教育“供给侧”改革,采用助人自助的理念,以“受助—自助—助人”三个过程的思想教育方法为主线,抓住学生开学、就业等关键时间点,从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完善贫困生思想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制度和进行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助推高校中西部地区入学贫困生自信自强精神培养的对策建议,以期根据学生特点建立教育长效机制,促其成长成才。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入学贫困大学生;自信自强精神;成才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本土人才”培养和平衡地区发展水平,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体现教育公平性,自2008年起国家开始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并每年制定“贫困地区专项生招生计划”,高校中西部地区入学贫困生的整体数量和所占比例不断上升,高校在建立并完善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基础上,一直在探索贫困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完善的制度,帮助中西部贫困生树立自信自强精神,高质量完成学业,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及反哺能力,确实让国家政策的实施起到最佳效果,使其成为不输于他人的人才,成为当下需要探索的突出问题。
一、影响中西部地区入学贫困大学生成才原因分析
中西部地区入学贫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从入学到毕业、会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问题和心理落差,生活窘迫的无助感,竞争落败的无奈感,就业前景的无望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成长成才。
1.在自身素质及能力方面:他们家庭所在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对外交流少,接受基础教育的环境、条件和质量较差,水平远低于省会城市和一般二级城市的学生,所以,在校学习期间他们经济条件、学习基础较差,知识范围、眼界较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较弱,有的贫困生长期沉浸在自卑怯懦、消极埋怨的生活状态之中。但他们却承载着更多的家庭责任与希望,巨大的反差和压力使得他们的大学生活面临重重困难。首先,难以利用大学平台提高自身能力,或被动因为自身条件受限,在入学之处加入学生组织等屡屡被拒,或在参加学校社会实践及勤工助学、打工赚取生活费之间,迫于生活,只能主动选择打工,本就薄弱的能力更難得到提高。此外,贫困学生生源地教育资源较少,教育水平落后导致了学生基础薄弱,升入大学后一时间难以接收较为高质多元灵活的课程内容。消极懈怠的学业逃避情绪加之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便出现了部分贫困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或是其他娱乐活动而荒废了学业的问题。
2.在自身选择方面:首先,每个学生由于经济等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自身兴趣和特点培养完善自己,缺少掌握相关技能的信心,在职业选择上,不易选择更适合的道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很多学生毕业就直接工作,就算学习能力强也容易放弃考研道路而加入就业大军。其次,急于挣钱,挣大钱的心态让他们择业心态失衡,甚至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一些贫困生在校或在毕业时因为盲目地只想赚钱,在求职中对骗局的警惕性不高,不能有效识别就业风险,因此屡屡陷入传销等骗局。再次,因为他们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无法从家庭等得到更好的指导,他们更容易盲从,误打误撞,也更不容易找到好工作。最后,部分同学心理极易不平衡,而把原因归于社会的不公平而不是如何提高自身,长此以往,很容易心理上的困境和恶性循环。
3.在教育制度方面:理论梳理和实际调查发现,资源匮乏(物质匮乏、机会被剥夺和文化资源不良)是大学生贫困的基础性诱发力量,素质欠缺(能力欠缺、心里脆弱和手段低效)是导致大学生贫困的内在主体力量,体制性阻碍(组织失序和制度性障碍)是导致大学生贫困的潜藏力量。首先,从学校政策制定及困难生培养方面,制度帮扶只侧重于单纯的经济支持,各种奖助学金的设立只能相对减轻生活负担,但容易让部分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次,随着中西部贫困生的增多,困难生教育却没有相应跟上步伐,依然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普遍教育,缺少专门的制度设计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教育相比经济资助更难量化、比较,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期跟踪反馈,容易被忽视也更难评判。
二、提高中西部入学贫困大学生自信自强精神方法
在部分中西部地区入学贫困生适应难,成才更难的当下,应该注重内外结合,以提高贫困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用扎实的工作实践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贫困生“教育供给侧”改革,采用助人自助的理念,抓住关键时间点,分年级进行分类引导、创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健全长效教育机制,使他们成长成才。
1.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贫困大学生存在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又缺乏面对现实的自信心得矛盾心态,高校应积极心理资本为教育导向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分析不同时间点的贫困生特点及需求,注重开学初贫困生的专门指导、谈话,在关键结点帮助其更好适应新环境,拥有好心态,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重平时贫困生学业成绩及生活状态的跟踪反馈,了解其需求,及时有效进行帮扶。在毕业季,有针对的对其进行就业形势、就业心态等专门培训。同时可以组织班级管理团队,讨论会,邀请具有贫困背景的成功人士回校分享成功经历,以此激发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斗志。使贫困大学生在现实成功榜样的鼓励下,重拾自信,乐观面对学习于生活。
2.在经济资助基础上,完善贫困生思想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制度。首先,充分发挥学校中教师群体对学生的帮助作用。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社会资源弱,相比其他同学,学校教育似乎成了他们的唯一“稻草”,学校环境、老师、辅导员的作用更加凸显,应给予更多的关怀,设计更有效和不同的指导办法。其次,应充分发挥教育对贫困文化的改造作用,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积极创业提供文化支持。此外,学校主体可以多设置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以此减少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高校应该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主,即“精准施策”的价值导向,探索更加丰富的资助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精准资助、注重方面支持下功夫,努力提高对学生资助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最后,虽然我国政府设立了许多“奖、助、贷、勤、补”等资助体系,但是由于我国贫困学生数量较多,且中西部贫困学生具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因此,还需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引导下,加强地方学校的当地探索工作,制定因地制宜的贫困学生扶贫制度。
3.根據贫困学生特点指导进行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从学生心理上进行帮扶,帮助学生摆脱心理贫困、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和自我封闭等困境。从最初帮助学生树立平等意识、诚实勤恳的处世态度,到逐步其改善心理素质,最后提高学生反哺能力,鼓励同学发掘自身特点及优势,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精神,反哺能力、感恩意识,鼓励有学习能力同学通过考研提升就业层次及综合能力,鼓励回家乡回基层发挥才干。同时注重就业创业教育的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独立自主地就业创业。明确各主体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多维度、多主体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从而发挥对贫困大学生固有贫困文化的改造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应以“助人自助”作为中西部地区入学贫困生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受助—自助—助人”三个过程的思想教育方法为主线。首先,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以学校地方实情为依据,建立健全完善的贫困生扶贫政策,探索多手段、多措施、多渠道的扶贫方法,实现贫困学生的受助过程。其次,在对贫困学生外部经济扶持的情况下,不忘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建设和个人自我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即在解决中西部贫困学生自信自强精神探索上,在“外部输血”的同时,也不忘提升学生“内部造血”的能力。即实现学生的自助过程。最后,分析不同阶段贫困生特点,针对不同学生成长的痛处加以帮助。努力帮学生克服内外部成长的障碍因素,提高学生自信自强精神,举办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参与各种活动,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以此实现助人的过程。探索提高贫困生自信自强的有效途径,提高中西部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中西部贫困生通过大学的多方教育树立其自信自强的精神,改善心理素质,提高反哺意识及反哺能力,使其成为不输于他人的新时代人才。同时,对于西北地区贫困学生的帮扶,应紧紧抓住物质资助、精神资助、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同步。
参考文献
[1]薄存旭.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贫困生成机理及助学行动导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8,(6):26-35.
[2]石艳华,王仕龙.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状况及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2-83.
[3]程琪.贫困文化改造视域下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观重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