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策略
2019-10-21张雯
张雯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文言文阅读与评价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同时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命题,单一的课内文言文考查已经“过时”,文言文的课内外比较阅读已成为中考命题的“新宠”,本文将以“比较阅读的解题技巧”为立足点,对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及其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策略
福建省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在《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具体表述为以下三个考点: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难度:易】
2.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难度:中】
3.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难度:易】
以上三个考点根据《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的“试题示例”“试卷题型参考”以及2017福建中考均为课标文言文21篇范围内的篇目与课外对比。其中十分明确地指出文言文的考查形式为“课标文言文21篇范围内的篇目与课外对比”,其题型设置为常规的四大题型: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断句题(选择题形式)和内容理解题。对比阅读的命题方式涵盖内容十分丰富,作为教师地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坦然应对试题的变革与创新呢?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夯实基础,临乱不慌
虽然比较阅读的涵盖内容丰富,并且有较强的思想性、独立性和延伸性,但在命题的过程中,命题者必会兼顾到难易程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所选文段应为“浅显的文言文”,因此试题必为难易程度相当的浅显文言文。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语言习惯还是表达的方式。在教学中,我们会将“读”视为文言文教学的制胜法宝,因此,在面对课外文言文时,我认为首先依然可以通过默读的方式从而打开陌生篇章的大门,有了语感后,便可做到口语耳会,眼与心谋。
其次,虽然命题的材料均来自课外,但所考察的知识点几乎都是我们在课内学习过涉及过的,命题不过是一种形变,只要稍加思考和推断,必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所以我们必须将课内知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识记理解到分析运用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形成一条连贯的解题思路,胸有成竹,临乱不慌。
二、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在《2017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的“试题示例”“试卷题型参考”以及2017福建中考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文言文的考查形式均为课标文言文21篇范围内的篇目与课外对比。考查形式虽为课内外对比阅读,但在字词解释时课外文言文的加点字词解释均是“外文内意”,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能力。首先,我们应当“积累整合”这一基石,在教学,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基本文言知识有更加完整的积累和更加系统的整合,并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并且不断完善的系统的文言基础知识库,这样才能在解题时,做到高效的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不谋而合”。
三、举一反三,千曲晓声
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时,不是看他能否背诵或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应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比较阅读的命题中,不外乎就为以下几种类型:求同类、求异类、求通类、感悟类和概括类。这几种类型的命题由易到难,但只有能够读懂内容,课内基础掌握扎实,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求两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兼顾统一性与差异性,并结合系统的文言知识库,举一反三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必能做到“操千曲而后晓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思远.出入文本,读出厚度——文言文備课例谈[J].语文教育通讯,2017(2).
[3]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3(1).
[4]蔡大方.中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