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2019-10-21李隆德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要: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它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在数学抽象、算理的理解、解决问题时的深度探究、学生课堂的有效参与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一、在直观操作中,构建抽象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项抽象的活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想实现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跨越,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适时借助直观引导抽象——实物、问题、模型、图形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然后交流、分析,最后归纳、概括形成概念。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或接触到一些物体,课本把这些物体列举出来,如纸巾盒、肥皂、墨水盒、魔方、色子、杯子、可乐罐、茶叶罐、笔、足球、皮球、玻璃珠子等,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活动时,先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并摸一摸,他们会发现有些面是平的,有些面是圆的,学生通过观察和摸一摸,可以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表象,初步建立概念模型。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分完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分,最后找一找生活中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图形相同。活动中,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经过观察、思考、比较,发现了不同物体的共同特点,并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分类的过程和想法,将思维过程外化为语言来表达,在描述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悟立体图形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种图形的重要特征,再通过不同图形共同特征的抽象归纳,及时开展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层面来理解数学的本质,构建起立体图形的概念。

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获得来自感官、知觉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而且认识到物体的本质。这是构建一个新概念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这是遵循了“具体——表象——抽象”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直观操作,构建抽象概念,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本质。

二、在解决问题的深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深度探究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需要问题的引领,更需要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探究。而不是仅仅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对概念的内涵肤浅理解,或停留在套用公式,或死记形式的这个层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索他们自己的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在学生理解了“最多”、“至少”的意义后,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学生不难想到这是一道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了算式22÷4=5(条)……2(人),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算式的得数表示什么?剩下的2人怎么办呢?”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深层探索,学生通过画示意图、得知剩下的2个人要再租1条船,5+1=6(条),一共要租6条船,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租船的数量要个在前面坐满的船上再加1。这时老师再提出更难、更有探究深度的问题:“是不是所有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问题,都要加1呢?”学生正在思考中,教师出示一道题:“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0÷3=3(个)……1(元),但是这里的3需要再加上1吗?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可以买3个面包,剩下1元,但是这1元已经不够再买一个3元的面包了,所以不用加1。他们明白了不是所有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问题都要加1,而是要理解好问题,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学生新知识与技能生成的过程,也是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对各个知识点更加的精心地研究,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用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深刻。

三、在学生的有效参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参与的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我们应引导学生主动、广泛参与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其中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疑问的生活问题情境、大胆的猜想、精彩的验证实验,就是一种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生活问题情境引入:学校门前有两个大花坛(底和高都相等),左边的是长方形的,右边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现在准备把花坛里面的草换成美丽的凤仙花,这个任务分别交给我们班和另一个班负责。这时同学们争论开了,有的同学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到底哪个花坛的面积大呢?这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有效参与尤为重要,活动前让学生大胆猜测两个花坛(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饶有兴趣地带到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学生们很快得出正确答案。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有效参与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教学品质为核心,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贵亮.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17,12.

作者简介

李隆德,大学专科学历,现任教于大英县隆盛镇小学校,从教37年,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