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的思考
2019-10-21常燕
常燕
摘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社会问题和政府管制必要性的理解,理性地思考问题,增强洞察力。
关键词:经济学思维方式;理性的分析;成本;竞争
托马斯·索维尔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给我的最大收益是对社会现象需理性的分析。就像交通堵塞,原来只认为是车多了、路窄了,最佳选择是“高峰辟谷”。从未考虑过“高峰期的交通首要特征是运动而不是堵车,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日复一日的加入到车流中,而且差不多都能到达目的地。”——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结论。
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社会的理解
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可以将问题看得更透彻、更具体、更符合现实,可以将视线放得更远。比如对市场的理解:市场不是一个人、一个地方或是一些货物,市场是买卖双方计划协调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持续进行谈判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庄稼烂在地里,同时城市又存在饥饿人群的事例,究其粮食“浪费”之因,是乃交易成本的存在。如果把粮食运到饥饿人群手中的成本高于粮食本身的价值,显然没有人愿意承担。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因为交易成本的真实存在,会造成“浪费”。如果交易成本低,将促使人们频繁地、有规律地进行特定的交易。这也就引出货币的概念,货币不是衡量财富的工具,它的本质是作为交换的一般媒介,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交易促进贸易、加速人口流动增加社会财富。同时,人们通过货币价格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利行为变为社会的合作行为。因此,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即有限的货币供给与未来持续有限的货币供给非常重要。
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理性地思考问题
自利不一定是自私,稀少不等同于稀缺。商品过剩或是短缺实际上是供给与需求双方之间的计划缺乏协调所导致。
比如在自然灾害时,商品价格的上涨反映了市场机制正在起作用,因为需求的上升与供给的减少导致价格上涨,而不是“敲竹杠”的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所传递的信息导致价格变化,价格系统在发生灾害时与正常时期的经济运行同样有效。如果在灾害时毫无保留地对价格上涨进行干预控制,受到损失的人有必须的需求,没有受到损失的人会因为价格的稳定不减少需求,造成的结果是商品的短缺,人们将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获得商品,反而会破坏危机时市场相互协调计划的能力。
价格管制的初衷是一个好政策,但也可能带来坏结果。移动运营商的价格与服务毫无疑问的说明经济学的逻辑,竞争比政府管制拥有明显优势。政府的价格管制,初衷是消除漫天要价的可能性,抑制了竞争,带来了确定的价格。政府管制,限制门槛、限制竞争者、限制了竞争。生产者更希望限制竞争,以保护自己免受竞争之苦。当然,对竞争者的限制阻碍生产者的竞争能力,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具有洞察力
协调是经济系统的核心。现实中的宏观经济问题,最终只有微观经济的答案。无论政府提出的目标多么高、大、尚,日常活动仍是普通人决策的结果。个人主义是市场领域的独特特征,个人的任何决策首先是考虑个人利益。商业企业不仅仅是实现收益最大化,也在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作为独立的个体,不仅考虑个人利益,也以其才能带动企业发展,矫正市场过程的错误,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导致经济学也无法准确选择“完全竞争”或是“限制竞争”。如果“完全竞爭”,零售商之间会压低成本,同时担心“搭便车”的挖墙脚,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承担额外成本,提供最为有效的销售服务,导致制造商的有效销售受到制约。因此,对于制造商,最有效的方式是选择“限制竞争”,采用固定零售价格或是限制产品销售门店,保证零售商利润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提高产品销售量。
每个人在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都不会考虑有一种成本叫溢出成本或负外部性,也就是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例如,城市限号出行,是因为每个人开车代步,导致交通拥堵、叠加污染。社会性问题或是法律的出台,用经济学分析就是将外部性内化,不是公平最大化,而是成本最小化。
四、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
2008年美国金融大海啸,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暂时终止规则之治,赋予财政部不受约束的权力让其自主行事。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即将人治置于法治之上,也说明了危机的严重性。大到国家、企业、小到个人,在做出任何行为都必须付出成本,而行为对不同的对象来说有不同的成本。与决策有关的唯一重要成本是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是将来需要付出的成本。显而易见,不受法律约束的决策可以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与应对措施。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会考虑沉没成本,因为它是历史,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教训。历史成本、沉没成本只能为我们提供经验与教训,现实世界不存在完美,也没有免费的午餐,正确选择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可以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