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

2019-10-21张彩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40期
关键词:体积条件思路

张彩华

数学是一个需要很强理性思维的学科,许多人都害怕数学,一讲到数学就心生惧怕。相信大家学习数学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一道数学题,自己总是想不出解决方法,而别人却可以轻松地想出解法。这时候,你就会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想出这这道题的解法的?为什么我就想不出来呢?”

这反映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是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全盘托出,再慢慢地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理解,却没有将这些思路的获得方法传授给学生,没有提升学生做题思考的水平。那么,我们该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提升学生学习数学思考能力呢?在这个问题上,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和心得,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先建立知识的基础储备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间比较短,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初步感悟四则运算的简单方法和意义,并可以通过解决实际中一部分问题从而获得经验,但是他们的这些理解往往处于直观的、生活的层面上的、比较浅显的一些理解。而我们数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总结和加深日常和课堂上有关于数学学习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更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再让学生形成一个较清晰简明的解题思路,最终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模式和做题解题习惯。

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具有稳固性、开放性、有序性和兼容性的。一方面,笔者认为新知识的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有浅有深。加强讲授知识的质量,保持讲授知识的适当数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进,给学生多方面的由浅到深的过程式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认识知识;另一方面,笔者觉得要注重不同知识之间的对比与联系,或是纵向地由浅到深的知识联系,或是横向地类比知识联系,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和联系的方法,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更深刻地循序渐进地融入他们的数学知识结构,实现真正地融会贯通,便于以后他们对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关键在于异类知识要进行对比,同类知识要进行联系,同时把握二者的异同,从而实现知识的贯通。

二、“磨刀不误砍柴工”,先读懂题意再解题

读懂題意,顾名思义是要先通读题目,再明白题目中的解题条件,这也称为审题。而读懂题意恰恰是数学解题的关键基础,审题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解题的方向是否能导向正确的解题结果。所以,引导学生学会读懂题意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从一年级开始抓起,尽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学生读题的过程中,一开始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题目中的问题和条件认真仔细地读,引导他们边读边思考题干和问题中隐含的信息,让他们懂得如何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列出条件再去解答题目。题目中如果条件的呈现是新的形式,例如,以对话、主题图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就要花多些心思去读懂题目提供的信息,找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确定解题方法。

下面介绍审题的做法:1.多次审读。有些题目的题干和问题的信息量比较大,或者是隐藏的条件比较隐秘,让学生无法一下子从题干和问题中提取出来,这时就需要对题干和问题进行多次审读,才可以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提取理清当中的信息,挖掘出其中所隐含的条件;2.理清条件。题目的信息通过审读提出来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归纳和对有用信息做记号,分清题目条件的个数,懂得问题的解题导向。如,得到已知条件有什么,有几条?问题要求的是什么?3.联系思考。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时,用实物或画图的方式能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条件化成简单的示意图,让学生更容易发现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对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有关联性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联系思考的能力。

三、“四两也可拨千斤”,从不同角度确定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很重要,教师要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训练。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选择最优、最易的解决方案。因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质就是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借助相应的教具、学具以及各种教学策略方法,建立起已知条件和未知结果的逻辑关系,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的思路和步骤,然后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把过程做出来。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解答过程的呈现,规范的解答过程是对解题过程的梳理与提炼。

例如,“把一条半径是5cm的圆柱形钢条全部放在一个圆柱形的水桶里,,水面上升了10cm,然后把圆柱形钢条竖着拉出水面8cm,这时水面下降了4cm,这条圆柱形钢条的体积是多少cm??”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要认真思考和分析,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就容易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方面一:先求出圆钢竖着拉出水面的体积数3.14×5?×8=628(cm?),因为拉出圆钢的体积是水面下降的体积,所以=157(cm ?)就是水桶的底面积。同理,把圆钢全部浸入水中,圆钢的体积科研转化成水面上升的体积,所以圆钢的体积是157×10=1570(cm?);方法二:用比的知识来思考因为拉出与下降的体积相同,它们的长度比是2:1,所以圆钢与水桶的底面积比是1:2,因此水桶的底面积就是3.14×5?×2=157(cm?),然后按照上面的方法求出圆钢的体积;方法三:用倍数法来思考。从条件可知圆钢长度与水面升降高度直接是2倍关系。所以,从原来水面上升9cm,可以知道完全浸没的圆钢的长度是10×2=20(cm),从而算出体积。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解题思路中出现的疑问、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并督促学生按思路一步一步地书写出来,书写的步骤要规范。

四、熟能生巧,做巩固练习很重要

巩固练习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针对某一类型的问题,学生在基本掌握了解题思路和方法后,最好能及时练习。因为打铁要趁热,教师要找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演练,学生才能融会贯通,遇到同类型的题才会举一反三,拓展运用。

教师如果长期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就会用掌握到的解题技能、技巧,自主地探究和学习数学,从而学会如何学习数学,如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猜你喜欢

体积条件思路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我的思路我做主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