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素 返璞归真
2019-10-21吕恒博
吕恒博
摘 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味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中有些东西无法纳入这两条线中去,如思维品质、学习习惯、语言积累、语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导致这些内容始终在语文课程的视域边缘徘徊。经年累月后,造成了公众语文素养下降、审美趣味不高,甚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敬畏感都有所下降等。文言文教学中有“言”无“文”的现象,好端端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被肢解成教师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一堆堆语言材料,这是片面注重认知,是为应付高考的功利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上的集中体现。与此相反,有“文”无“言”的倾向中摒弃文言语段,架空文言常识,把文言文上成文学分析课,华而不实,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视包括字词使用、语法结構等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习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品位、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人格个性的塑造。在长期的教学、熏陶、浸染之后,将这些内容积淀内化为一种基础,再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考试过程展现出来。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滋养,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内涵有过这样的论述: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这个观点目前是比较被大家认可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学这样一篇篇跨越时空、至真至美的的艺术品,就应该力争像程少堂先生所说的,上出“语文味”,品味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审美的快感。所以,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备课出新,主动为语文教学添味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紧扣语文及语文的原味展开,首先就应当下力气搞好自己的备课。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一单元课文时,我就对《蜀相》与《书愤》的备课进行了大胆的摸索与创新。首先,我打破诗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学模式,把两个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进行教学。其次,我改变以往学生看课文看注释的预习模式,改由自己精心搜寻“两作者,一人物,三典故”的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当作预习,以此加强学生课前对作者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了解。最后,我改变课堂教学贪多的一般做法,整个教学只定一个重点教学目标,即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只贯穿一种方法指导,即知人论世,从而很好地把印发资料与教学内容从方法与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既添了味,又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二、紧扣文本,深挖教材出味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教学,如果语文教学在执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脱离了文本,其教学就很难说得上具有语文的原味了。我们的语文文本如果是语文课文,则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紧扣语文课文,如果是选自课外的某一文章,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紧扣课外某一文章。我们不能总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中寻找所谓的语文本真与趣味。当然,语文课堂要出味,光扣文本肯定是不够的。只有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深挖文本,才会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才有可能进一步启迪学生,进而领悟文章的真美及其耐人寻味的真味。
三、重视朗读,深情呵护语文的情味
语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情感之美在朗诵。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中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之一。相沿千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诵读教学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而现在的高中生则因缺乏诵读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在古文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继承和发扬诵读教学的优良传统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真正地与文章融为一体,情从文出,情随文动时,动情之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才能说我们触摸了一把作者的脉搏,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庄子《达生》篇梓庆木匠的故事告诉我们:将复杂的生活简单化,是生活的真谛;让沉重的人生随着悠闲的节奏跳舞,是人生的本源;让复杂的思想返璞归真,是思想者最高的境界。因此,大道无形,大道至简,是人类智慧实现的螺旋式的上升,也是人类思想再一次挣脱束缚在身上枷锁的必然!在课程改革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期,要想重返语文味浓厚的课堂,让我们重温朱作仁老先生倡导的“大三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小三实”(扎实,朴实,真实)吧!这也许能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抱朴守素、返璞归真,让我们不再哗众取宠,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讲语文》 2008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2]吴基西.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