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诗人潜质,提升儿童诗创作能力
2019-10-21张雅兰
张雅兰
【摘 要】 儿童对于语言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它们形象化、直观性的思维特质决定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想象意识和认知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有着烂漫而纯真的视角,每一个儿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童心世界。因此,在尊重每个儿童内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本文提出要引入生活,在源头活水中创作诗歌;把握特质,在积极模仿中创作诗歌;遵循规律,在解构密码中创作诗歌。
【關键词】?引入生活;把握潜质;遵循规律;诗人潜质
著名儿童学理学家马克思·范梅南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天使。儿童对于语言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它们形象化、直观性的思维特质决定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想象意识和认知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有着烂漫而纯真的视角,每一个儿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童心世界。因此,在尊重每个儿童内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一、引入生活,在源头活水中创作诗歌
其实,儿童诗歌并不神秘,诗人创作儿童诗其实就是抛却自己作为成人固有的观念和理解,站立在儿童的视角进行感知与思考。因此,引领学生在关注生活的过程中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这就需要将生活的源头活水介入学生的认知体验中,作为学生进行创作表达的资源,为丰富学生内在的创作资源服务。
比如在一个秋天,语文课正在有序进行着,突然一片羽毛飘飘悠悠地被微风吹进了教室,一个孩子禁不住喊了出来:“呀!好漂亮的羽毛啊!”这时教师通常可能会对这个破坏上课纪律的孩子严厉批评,但笔者却意识到这是多么绝妙的创作素材啊!何不让孩子来一场现场观察,并以这片羽毛为题材创作一首儿童诗歌呢?说干就干,孩子们也纷纷放下手中的语文书,一起观察、欣赏着这片羽毛。“这片羽毛颜色很好看,白色之中好像还带着黄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这片羽毛还发出了亮点”“你看,它一会儿飘到东,一会儿飘到西,真可爱”……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兴趣空前高涨。看够了,议开了,孩子们手中的笔刷刷地也有东西可写了,一篇篇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儿童诗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了。
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提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孩子们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夯实了学生进行儿童诗歌创作的基础。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与孩子一起捕捉了学习时的一次偶发事件,进行现场观察和欣赏、创作与表达,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随时从生活中捕捉创作资源的意识,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二、把握特质,在积极模仿中创作诗歌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仅有鲜活生动的儿童诗歌,也有很多文质兼备的优美课文,这些文本中直观形象的语言、大胆奇绝的想象,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独到的学习资源,值得学生品味、鉴赏的资源很多。教师就可以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透的基础上,促发学生巧妙地借助题旨,将其改编成为儿童诗,或者模仿儿童诗歌的创作方法,形象地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
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散文《秋天的雨》时,教师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拓展补充了很多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起鲜活而直观的认知体验;另一方面紧扣诗歌的语言和创作特色,抓住作者的创作手法进行赏析与感知,积累基本的写作策略。比如:文中除了将秋天的雨说成是五彩缤纷的颜料盒之后,你觉得还像什么?这就是一个由文本向生活、向心灵追问的过渡性问题。很多孩子打开了自己的思维,有的认为秋天的雨还是一个洒水壶,浇灌着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有的认为秋天的雨还是秋姑娘纺出的纱线,正在给菊花穿上新衣;还有的认为秋天的雨就是一支璀璨的画笔,绘制出了金黄的枝条……这些不同的观点不仅丰富了学生对秋天的雨的认知,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性、模仿性创作奠定了基础。此时,教师再相机转向关注的维度:有了自己的认知结果,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秋天雨的特点描绘出来呢?教师则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进行感知与思考,从中发现作者所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并相机积累有关的典型句式。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围绕着模仿进行了两个层面的引导:第一,模仿作者的思维方式,利用“秋天的雨还是什么”的问题,为学生的诗歌创作提供方向;第二,模仿作者的创作方法,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表达策略,并迁移到自己的创作中,让学生的创作有了可以借鉴的方向和准则。
三、遵循规律,在解构密码中创作诗歌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潜能。儿童本身就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对于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周边的世界充满了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认知过程中的积累全部都储备起来,才能在创作时做到游刃有余。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阅读,还需要让学生多多参加课外活动,扩展学生的知识范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灵性表达、创意表达,让学生写想象中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将潜在意识中的想象资源激发起来。
在常态化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很多学生能够客观地介绍与展现事物的特点,但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想象
意识始终不能打开。就以描写彩虹为例,除了要将自己看到的彩虹颜色、外形等特点展现出来,想象性思维还可以怎样去呈现呢?教师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外形入手,彩虹的颜色、彩虹的外形像什么?用比喻的方式激发学生想象。其次,从故事的情境入手,让彩虹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完全停留在自己看到的内容,还体现在了自己所想到的内容上。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想象密码被激发,儿童诗歌就蕴藏着丰富的想象性,意蕴也顺势在学生的笔下生发出来。
儿童本身就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积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自己的想象意识进行灵动而自由地表达,训练了自身的思维意识和表达能力,为提升语言表达意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小伟.用儿童诗唤醒童年——谈低年段儿童诗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