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9-10-21刘利华
刘利华
摘要:课堂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巧设现实有趣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思考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2-0180-01
1.巧设现实有趣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交往相动的教学,也是动脑思考共同探究学习的互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活动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对生活的已有认知和掌握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所学内容提出现实有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有针对性地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引起学生思考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备课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要学习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设计出来,呈现在实际课堂中,使数学课堂更生动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基本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复习和强化理解周长的含义,然后出示一个圆的平面图形,提出问题:它的周长在哪里?以此问题促进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的理解。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能想办法测量出你手中圆的周长吗?引导全班学生以同桌为学习小组主动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卡片的周长。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总结出两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缠绕法。汇报总结后,在肯定学生的操作方法与结论后,教师拿起圆规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圆,看看哪个圆的周长大、哪个圆的周长小,是否有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并猜测一下圆的周长与圆是什么关系。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引起学生思考,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圆的周长大小与半径或直径有关上来,之后再去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1 利用教材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新授《图形的旋转》一课时,新课伊始,我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引领学生先欣赏教科书中的一组图案和一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旋转图片。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其中奥妙的愿望,促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也为新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经历实际操作,在体验中获取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在用排水法研究鸭梨的体积环节,我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用具,满足了每位学生实验操作的需求,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用排水法把梨的体积转化成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下降部分水体积、溢出部分水体积三种方法,从中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把不规则物体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的思考过程。学生在亲历演示实验和与同学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在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和储备智慧的舞台,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乐于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3.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
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的家庭情况、周围文化氛围、个人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获取知识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公式推导环节,我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用手拉成一个长方形。课上提出问题: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什么办法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提出问题后,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思考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一些训练学生思维的内容,为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搭建良好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备课,预设好每一个环节,使课堂教学最优化。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学想学会学。课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案,为学生创设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基础能力、接受程度、认知水平,减缓教学速度,将重难点充分地分散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一视同仁,多关注后进生,多给予后进生鼓励与支持,多与后进生进行交流,尽最大努力调动不同層次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第三,应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较多的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与探究,站在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历思考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与学生一起分享收获知识的喜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彩萍.创设情境教学,实现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04).
[2]刘娟娟.小情境,大智慧——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价值和原则[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