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名称的国际比较及中文名翻译的由来与启示
2019-10-21韩旭杨睿琨郑兴
韩旭 杨睿琨 郑兴
摘 要:通过比较化学元素在不同国家的译名,对化学元素中文名翻译的特点、由来进行文献梳理,发掘化学元素译名背后的文化意义。对于认识科技名词翻译方式以及化学学习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化学元素;元素译名;中文名;翻译
化学元素名称是进入化学世界的第一扇大门。一般来说,化学元素有三种表示,分别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符号、英文名称及各个国家翻译后的名称。比较化学元素中文名翻译与其他语种译法的不同,探究其历史渊源,有助于认识科技名词的翻译方式,发掘化学元素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 中外化学元素名称的比较
首先对比不同语种的几个化学元素的名称。氢元素在汉语里读音来自“轻”,意义为最轻的元素,气字头表示常态下是气体,韩国语氢为“ ”读音为“suso”,其来源是日语,日语里氢为“水素”,读音为“Suiso”。日语氢元素表示氢元素是构成水的一种元素,而韩语则根据日语的读音音译过来,韩语的拼写则是根据读音,无实质意义。氢的中文译名曾经采用日语,为“水素”。镁元素在汉语里,读音来自在英语“magnesium”里的第一个音节,金字旁表示常态下是金属。韩语里镁元素为“”读音为“mageunesyum”,同样是音译。日语镁为“マグネシウム”,读音为“Maguneshiumu”,是英语的音译。硒元素发现后命名Selenium,源自希腊语月亮之意。碲的发现在硒之前,碲的命名原意是地球的意思,硒与碲性质相似,地球月亮表示了硒与碲的关系。在汉语里,硒读音表示了在英语(selenium)里的第一个音节,石字旁表示常态下是非金属。而韩语则是
“”,读音为” sellenyum”,日语的硒元素为“セレン”读音为“Seren”跟英语比较接近。并不是所有元素名称都是来自英语,比如锡元素,韩语为 (朱錫),英语tin,拉丁语stannum,韩语的译音与拉丁语和英语都不同,因为锡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元素,韩语中锡的名称最早就应该是源自中国,日语锡元素为“すず”,也和汉语名称直接相关[1]。俄文中氮的名称是两个,西里尔字母拼写为азот /нитроген,前者为外来借入词,已内化为俄语中广泛使用的词汇,后者则是以西里尔字母拼写的外语词汇。两个名称都是从法语命名直接借入的。由此可见,多数国家化学元素译名是音译为主。
二 化学元素中文名的特点、由来
比较不同语种的化学元素名称可以发现,化学元素中文名音义结合,好学好记,精炼经典、具有美感,镶嵌在富有韵律的元素周期表中。跟各国名称相比,独树一帜。近代化学学科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主要也是根据西方的元素名称翻译过来的,只不过这种翻译创新创作的比重更大。
化学元素的中文名早期翻译多为外国传教士和外国教会。1855年,英国传教士合信将“oxygen”、“hydrogen” “nitrogen”一起翻译成中文为“养气”,“轻气”、“淡气”,发表在《博物新编》上。当时发现的化学元素56种,他涉及了4种。合信在1858年出版的《医学英华字释》中,利用中文传统叫法翻译了一些化学元素名称,如,砷arsenic为砒霜或信石,alum为矾土,borax为硼砂,sulphur为硫磺末。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华期间编著的《格物入门》是本物理书籍,其中引用了四十多个化学元素名称,主要是音译,比如,氟元素fluorine 为 “肥”,铬元素Chromium译为了“悉而”,锂元素Lithium 被译成了“梨”,这种翻译可能会让今天的读者无法接受[2]。
1871年,美国医师嘉约翰和中国的何瞭然翻译了《化学初阶》,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部有系统内容的普通化学书籍,和其同期出版还有一本《化学鉴原》,这两本书的化学元素涉及64种,译名很多相同,至于是有参照或是私下的沟通,学界亦有不同见解[3]。因为《化学鉴原》影响更大,内容更丰富,所以一般认为,对于中国化学元素名翻译作出卓越贡献的是其作者傅兰雅和徐寿父子。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傅兰雅和徐寿父子共同系统译出第一批化学专著,编辑出版第一份专门传播科技和化学知识的刊物《格致汇编》。其中包括了我国最早元素命名的方法。
这一时期各学科专业术语存在许多翻译上的不一致和不准确,清政府没有对这方面的统一做出太多规范,反而是教会的“益智书会”,试图统一学术用语,首先进行化学术语的编译工作,1898年出版了《化学元素名词修正表》 [4]。民国后的教育部颁布了《无机化学命名草案》,由科学名词审查会审定元素中文名称。至1932年教育部颁布《化学命名原则》,提出了系统的命名原则,重新确立了元素名称的音译原则,最终实现了译名的统一[5]。
化學元素的命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中国原有的名词不变,如,金、银、铜、铁、锡、铅、硫。中国古代没有的或名称未定的,采用“音译”。方法是取罗马字的首音,译为一个汉字,如钾Kalium,遵从第一音节音译。如果首音不合用,就用次音,如铝Arsenium,从第二音节。边旁用于分类,读音不变。如:钠、锰、钴、锌等。有一部分元素是会意起名,如溴、硅等。
三 化学元素译名的启示与展望
今天人们使用化学元素的译名,和沐浴阳光一般自然。而科技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既要有扎实的母语及外语语言文字功底,又要求理化基础,才能等待到灵感突现的瞬间。开拓性翻译工作背后的努力,以及在译名统一过程中的合作、冲突和发展,都成为元素译名背后的故事[6]。
化学元素的名称是化学世界话语体系的基本组成。从翻译的角度看,化学元素的中文译名是上乘佳作;从学科的角度看,化学元素中文译名完整系统,对于化学学术用语的统一标准及与国际化学学科接轨,乃至自然学科的进步功不可没。从传播的角度看,不如表音文字简单直接的音译便利。比如,氮元素nitrogene是法国化学家于1790年建议命名的,俄国学界紧随其后将其翻译并推广开来,азот的使用不迟于1800年。中国对西学的反应迟缓,是化学元素中文名翻译与其他语种不同的重要原因。
当下我国与国际化学元素研究的步伐高度一致。2016年,IUPAC正式确认113、115、117和118号四个新发现元素的英文名称及符号。2017年,中国科学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联合发布四个新元素中文命名。谨以致敬2019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元年。
参考文献:
[1] 宋玉花. 韩中外来语辞典[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6
[2] 张澔.傅兰雅的化学翻译的原则和理念[J].中国科技史料,2000(04):297-306.
[3] 张子高,杨根.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04):349-355
[4] 张龙平.益智书会与晚清时期的译名统一工作[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05):22-27.
[5] 何涓.化学元素名称汉译史研究述评[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02):155-167.
[6] 张剑.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J].史林,2007(02):24-3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