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统唱法声乐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2019-10-21张慧
张慧
摘 要:新时代,民族声乐教学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在教学中对传统唱法进行优化有利于促进教学更好的发展。本文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对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发展的实际进行体系优化。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声乐教学;优化
一、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化问题突出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于1957 年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确立了现行的教学大纲,在继承发扬传统唱法的基础上,结合美声唱法的练声方法,逐步建立起现行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目前,由于其教学方法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训练出的学生无论从发声方法、音色处理、演唱风格上,都具有一定的趋同性,这是教学体系中过分追求演唱技巧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忽略了民族声乐原有的风格性和多样性,不符合当今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追求。
(二)教材层次化和针对性不强
民族聲乐教材是根据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民族声乐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书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但与其相匹配的教材却出现了滞后性,即便少数音乐院校编写了一些教材,从教材的总体质量上看,也缺少层次化和针对性。首先,层次化衔接不够,现有的教材大多数是歌曲集,有的曲目以并列方式进行排序,有的按照歌曲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但是无论哪一种,都没从每一学年的教学目标出发。其次,教材曲目解决技术问题的效果不突出。教材曲目设定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音乐作品风格。
(三)文化素养重视不够
在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们就认识到音乐要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划分:最底端的称之为“声”;中间的称之为“音”;最高层次是“乐”。我们在为古人先进意识感叹的同时,再审视当今的民族声乐教学,还停留在“音”的阶段。这就导致学生在曲目选择和练习上,一味地拼高拼大,只注重声音的技巧,忽略了对作品的处理以及更深层次地把握创作者背后蕴藏的深意。所以,缺少文化气质的民族声乐人才,纵使歌唱技法达到很高的水准,但所表达的音乐内容必是索然无味的,不仅不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传递出的音乐思想也必是苍白无力的。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不够全面
高校民族声乐通过长期的发展,总结出许多丰富的经验和规律,但这些理论研究多围绕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歌唱技法、作品演绎等问题来展开,而从学科建设、教学体系架构等宏观角度出发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导致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研究,出现了二度创作格式化等问题。任何教学体系从初步确立到成熟,都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因此,全面而深刻地对民族声乐理论进行研究,是教学体系优化的重中之重。
(二)缺少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
新时代,我国各个领域都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面对新时代,人们对民族声乐艺术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还在继续沿用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中总结出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美声唱法,忽略了民族传统唱法;重视技术技巧的养成,忽略了实践经验的积累;重视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示范教学的单一化,忽略了教学方法探索的多元化;重视记忆堆积式教学,忽略了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借鉴得不够
美国拥有多家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所招收的学生也都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各种“声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这也间接促使美国音乐大学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对比发达国家音乐院校的教学特点,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过分强调标准化、批量化,个性化不足;教学模式过于枯燥陈旧;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培养的人才创新精神不够,实践能力不强;教学评价多元化道路探索得不够深入等。
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优化
(一)教学理念与教育目标的优化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的优化,就是转变传统民族声乐教学观念。一是加强学生主体性地位。二是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高校民族声乐的教育目标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夯实文化基础知识,拓展和储备有利于专业学习的相关知识领域和知识内容,树立传统文化是民族声乐艺术内在灵魂和血脉的理念,提倡将开展国学教育作为民族声乐教育的精神内核,实现教育目标内涵式发展。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和民族声乐艺术,一个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一个用声音变化来抒发内心,但二者都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都是从古代祭祀、庆典中嬗变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是同根同源。所以,在公共选修课中加开中国美术作品鉴赏课、中国舞蹈史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以及在不同社会形态、历史时代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并与民族声乐的艺术特点和发展规律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三)教材的优化
教材曲目的选择要合理规范。根据教学大纲中制定的每个年级所要达到教学目标,合理安排符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曲目,并注意每一年级过渡时的曲目衔接。另外,对每个年级演唱的作品配以文字说明,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包括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作品的音乐思想和艺术风格、作品的曲式结构等方面,帮助学生对作品蕴含的民族内涵和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精准把握。
参考文献
[1]方琼.对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之“法”的多重感悟[J].人民音乐,2019(05):18-20.
[2]吴锡麟.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1):51-56+72.
[3]程乾.歌声何以为继——“中国声乐教学民族化”六十年回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3):87-98+106.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课题编号:2015D033
课题名称:中国传统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