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的红色记忆

2019-10-21刘院院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罗瑞卿林先生斯诺

刘院院

“红军大学”又被称为“窑洞大学”,最早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6年6月1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创办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6年7月随中央机关来到志丹县办学。

红大在课程安排上,三分之二的时间学军事,三分之一的时间学政治,学校领导也是学员。毛泽东为这所特殊的大学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他还提出,教材不要买普通的战术书,而要买战略学书、大兵团作战的战役书和中国古时兵法书。

“红大”自创立之日起,就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没有校舍,自己动手改造;没有桌凳,随便在河里搬些石头或席地而坐;没有纸,就把桦树皮拨下来晾干后,订成小本子使用;没有墨水,有的挤桑葚汁代替,有的用锅灰掺水代替。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写的那样:“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做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同时在这本书里,斯诺有这样一段回忆:“我到这儿不久就经过工作人员的介绍,认识了红大校长林彪,他当时是一位年仅28岁的红军指挥官,但他对学员的教育问题却非常重视,曾邀请我给他的学员作报告,并拟题为“英美对华政策”,我当时很犹豫,因為对双方都了解的不是很多,又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名词来解释,但林先生坚持着,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名词,他们会给提供,并且为了这次报告,还请我吃了一次面条,那么我盛情难却,只好答应了。做完报告以后斯诺就同意解答问题,同学们纷纷递条子,斯诺听翻译讲条子上的问题后,才发现自己同意解答是个大错误,他说:“林先生请我吃面条,根本抵偿不了我遇到的难堪,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即使是由著名的英国科幻小说家威尔斯先生来回答,也要自叹,志穷才竭。”

当时有很多学员是南方人,刚来到志丹的时候,看到黄澄澄的小米饭,以为是蛋炒饭。

一吃才感到粗糙,难以咽下,没有大米饭松软可口。后来,他们风趣地把小米饭称作“劳动饭”,把小米掺大米煮的饭,叫做“国共合作饭”,把锅巴称为“马列饼干”,吃得津津有味。

一科学员中年龄最小的是童小鹏,开学时他还不满22岁,他每天要在住地和学校间往返10里地。天气炎热的8月间,他写下一首打油诗:锄禾正当午,汗滴脚下土,腹中正饥饿,进餐无顾主,为得去学习,不得不吃苦。他曾回忆说,能被选入红军大学学习特别不容易,每个人都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由于红军大学离中共中央所在地很近,毛泽东要求党的领导干部都要上讲台。红军大学开课当天,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等中央领导和徐特立前往一科视察,参观了教室和宿舍,勉励大家安心学习。

虽然学员们的生活很艰苦,但并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如饥似渴的学习,每天晚上围着油灯看讲义,一直到深夜,为此教育长罗瑞卿担心学员的身体被拖垮。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到晚上,就把宿舍的油灯没收。即使是这样,也不能阻止大家学习的热情,他们摸黑睡下,围绕白天的课程进行“夜谈”。无奈之下,罗瑞卿只好每天晚上到宿舍外去“巡查”,规定熄灯后,不许发出任何声音。

就是这种严格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学习风气,不断地培养了我党我军的优良品格。

几十年的沧桑巨变,使一个积弱积贫的中华民族变成了繁荣、富强的东方大国。当年的“红大”已经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历史不会忘记“红大”,人民不会忘记“红大”。“红大”永远是人们难忘的红色记忆。

猜你喜欢

罗瑞卿林先生斯诺
罗瑞卿:“阎王不要的人”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罗瑞卿猝死联邦德国前后
罗瑞卿忘了给自己平反
呼我
忙碌的莫林先生
罗瑞卿大将的最后岁月
旧瓶装新酒
樸實無華的老店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