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民族团结教育学科整合的现状与分析

2019-10-21李海霞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法治道德

李海霞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让学生学会生活智慧的一门课程。而民族团结教育又始终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法治与道德学科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国家的长远稳定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国家及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道德与法治》《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置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有明确回答: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中深刻回答了民族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因此,新时代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法治与道德学科有机整合,是历史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民族团结教育重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二)学生对课程价值认识不足

从2000年开始,小学基础教育课包括《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三—六年级),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部署将法治大纲内容落实到教材中,1-9年级思品课更名为《法治与道德》。新教材实施两年来,《道德与法治》每周一节,学生抱着听故事的心态来听课,学生对课程价值认识不足,内心没有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不能很好的将课程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加之《法治与道德》专业教师很少,大多数由语数老师兼任,占课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法治与道德》课堂探究效果不明显,学习效果肯定难入人意。

(三)专业教师配备少,大多数由语数老师兼任。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法治与道德》和校本课程《民族大家园》任课教师队伍实际情况、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学业水平评价体系、授课形式、教师需求等内容,语数兼职教师占绝大多数,多数由班主任兼任,专职教师只有极少数。学生学业水平常用检测方式:多数教师选择笔试。授课中,教师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体验校园、走进家庭、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等占极少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水平不高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专职教师极少,多数由语文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且近六成教师还担任着班主任工作,教学任务重、事务繁杂,导致钻研课程教学精力不足,课时也常常被语文课、班队活动课挤占,课程被弱化、边缘化。大部分教师从未参加过该课程专业素养培训,对部编版教材编写的新理念、目标了解不深、解读不透,没有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甚至部分教师对课程的设置初衷都不清楚,更无法根据课程内容和重点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

2.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单一

一直以来,小学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方式仍以考试为主,同样,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侧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这样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也存在诸多弊端。过于侧重考试成绩,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的关注;过于强调甄别选拔,忽视用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主评价也会片面,未形成学生互评、其他教师评价、家庭评价、社会机构评价的多维度体系。

3.授课形式固化,课程开放性不够、吸引力不强

调查反映,部分教师还是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忽略了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忽略了感知体验才是儿童行为的基础。授课时,多采用讲授为主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将知识任务式灌输给学生。部分教师能够在课堂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但课程方向不明,目标不清,课堂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却一般。活动加体验的授课方式还不能融入教师教学理念,采用此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的教师较少。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精培训、搭平台、广交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法治和生命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更要加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首要的任务就是教师要转变理念,认识课程的意义。首先,培训要做到精而实。在区本级或校级开展“精品”培训,可以就该课程设置标准课、示范课等丰富的教学示范课,一次解决一个小问题也能有收获。其次,组建“名师工作室”,选拔3-5人的小团队,在名师的示范引领中明确目标,构建标准课堂,在课程实施中不偏差。再次,建立任课教师微信群,共享该课程理论文章、微课视频、教学课件等丰富资源,让教师在信息浏览中也能有所收获。

2.建立多维度立体的学业水平评价体系

本门课程的评价不应带有甄别选拔的目的,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本课程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等。建立多維度评价体系,鼓励多方面参与评价。一是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实行民主、开放平等的评价;二是除任课教师外支持其他教师参与评价,与学校德育部门相结合,在校园的生活中对学生德育行为进行指导;三是邀请家长、小区、社区等参与学生的评价。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交流、互动、访谈等方式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合作,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打破传统,建构灵活、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

紧扣实现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目标,开展灵活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加体验、合作加探究、实践加开放,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当中通过活动来获取感受。例如,在教学“玩得真开心”一课时,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参与各种游戏,设置萝卜蹲、撕名牌、抢凳子等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无规则、无序状态带来的矛盾,通过小组合作制订游戏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在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用心过 有收获”教学中,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邀请每个留守儿童分享暑期与父母生活的见闻及感受。让课程贴近生活,实现教育向现实的回归。

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秉承科学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该门学科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彰显教师授课之道,强化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