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分析
2019-10-21李炜华
李炜华
【摘 要】目的:探究在输血检验中加强质量控制对提升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到我站申请输血并跟踪至医院的144例患者作为实验样本,以输血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分组依据,将排名靠前的7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排名靠后的72例患者纳入质量控制组。对照组的输血流程仍采用传统方式,质量控制组的输血流程需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对比两组的输血安全性。结果:在输血过程中,质量控制组出现了4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56%,对照组出现了25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4.72%,组间差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检验中加强质量控制,能够优化输血流程,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增强了献血者和用学者的抗筛检查,在提升安全性方面极具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站;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安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283-01
引言:
输血作为临床上十分重要的医疗救护手段,目前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环节。随着各医疗机构对血液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如何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也就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血液成分的个体性差异和本身的复杂性容易导致输血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继而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极有可能直接夺走患者宝贵的生命。因此,加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为了探究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本次研究采用了对比分析法明确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现进行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前往我站进行输血的144例患者作为实验样本,以输血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分组依据,将排名靠前的7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排名靠后的72例患者纳入质量控制组。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5.86±5.83)岁,平均体重为(67.23±6.90)kg,之前有过输血经历的患者18例,有过妊娠经历的患者10例。在质量控制组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为(46.23±6.05)岁,平均体重为(66.27±7.06)kg,之前有过输血经历的患者20例,有过妊娠经历的患者9例。经检验,上述资料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输血流程仍采用傳统方式,质量控制组的输血流程需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
具体来讲,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时需遵循MGT相关标准,使用到的反应卡与抗筛普细胞应出自同一家企业。进行放散实验时应遵循我国的操作规程。在交叉配血时应用两种方法:一是微柱凝胶法,二是手工凝聚胺法。在配血过程中应对主次侧发生溶血和凝集等现象进行细致评估。在进行细胞处理时,需要在十二毫升的巴比妥缓冲液中溶入八十万U的青霉素[2]。之后添加一毫升O型红细胞并放置在二十五摄氏度的环境中一小时,之后利用生理盐水进行洗涤,并放置在四摄氏度的环境中进行保存。
质量控制措施包含以下几点:一,做好样本相关的准备工作,按照规定收集血液样本,确保献血人士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状况;二,血液采集工作应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执行,采集完毕后对血液包装袋和标签进行仔细核对,避免出现不对应的情况;三,血液样本应迅速冷藏起来,温度需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加强消毒力度,确保输血安全。四,在输血之前应该对血型进行准确判断,具体的方法为正反定型,并使用相互验证进行确认。如果出现异常现象或者结果不一致,则需要重新进行认证。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输血安全性,记录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并探究根本原因。原因具体包括交叉配血、输血反应以及职业暴露等[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2.0。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的形式进行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输血过程中,质量控制组出现了4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56%,对照组出现了25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4.72%,组间差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结论
输血检验存在误操作极容易引发细菌或病毒感染,使输血对象产生感染性疾病,严重时会直接剥夺患者的生命。因此为了避免血液疾病的传染,需对输血检验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采血前对双方进行输血检验可以确定血液的来源,确保正规性;对输血对象进行输血检测,能够筛选出不适宜进行输血的患者,避免出现禁忌反应。目前临床上的血液鉴定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ABO血型鉴定,另一种是Rh血型鉴定。
在开展交叉配血之前,应该尽可能的提升血型鉴定的准确程度,此举能有效提升血清的规范性。在遵循相关规定与原则的基础上开展试验,进行正反定型,在结果异常的情况下重新进行试验,也能够保障血液鉴定的安全性,例如血清容易过期失效,再加之保存不当和细菌滋生等因素会导致ABO血型鉴定结果出现误判,但是进行质量控制能有效提升亚血型的判断准确率。在交叉配血相关流程中加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力度,还能避免血液浪费现象的出现。对溶血和凝集现象进行准确评估,能够消除影响试验结果的各类因素。如果献血者曾有过输血经历或目前正处于妊娠状态,则应该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并加强与之相关的质控措施,此举可以有效增加献血者和用学者抗筛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在输血过程中,质量控制组出现了4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56%,对照组出现了25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4.72%,组间差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认为,在输血检验中加强质量控制,能够优化输血流程,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增强了献血者和用学者的抗筛检查,在提升安全性方面极具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长林.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分析[J].医学信息, 2015,28(22).
[2] 张显达.血站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6,26(11):175 -175.
[3] 苏永,吕建平.血站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