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院前急救的主要流程及转运方式
2019-10-21刘振邦
刘振邦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院前急救的主要流程及转运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2月我院120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院前急救主要流程及转运资料,探讨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对应改进策略。结果: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转运平均里程(10.75±4.73)km;自症状发作至求医平均时间(24.12±10.95)h;120反應时间平均(23.01±7.85)min;现场抢救至转运入院时间平均(38.01±12.12)min;现场抢救转运入院做进一步治疗57例,转运中病死1例,现场抢救无效病死2例。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院前急救的主要流程及转运方案须进一步完善,以最大程度降低致残、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转运;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075-01
急性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突发性阻塞或破裂致脑组织缺血损伤的一组疾病,其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是目前人类疾病死亡的三大因素之一。近年来,受我国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急性脑卒中患病率出现显著增高趋势,加强该疾病的救治工作已成为整个医疗体系及全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关研究表明,院前有效的急救干预及诊断,利于尽早启动卒中单元,缩短“救治时间窗”,是降低致残、病死率的关键[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2月我院120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院前急救主要流程及转运资料,旨在探讨存在的问题,为完善院前急救方案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2月我院120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院前急救主要流程及转运资料。男36例,女24例,年龄36~64岁,平均(50.03±6.35)岁,明确高血压史45例,冠心病史8例,糖尿病史10例,脑卒中史5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为劳动、情绪激动或安静状态时突然发病;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头痛、呛咳、昏迷等症状。(2)排除标准:其他急性疾病者;濒死状态者。
1.3 院前急救主要流程及转运情况 本研究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均在发病现场实施,包括家中、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场所、乡镇医院等,急救常规取头部抬高侧卧位,确保呼吸畅通,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情况静注呋塞米或20%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同时注意控制抽搐、护胃、导尿、吸氧等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由120急救人员护送尽快转送至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1.4 观察指标 统计转运情况、患者情况。
2 结果
2.1 转运情况 转运里程0.5~21km,平均(10.75±4.73)km;自症状发作至求医时间0.2~48h,平均(24.12±10.95)h,其中<3h,41例(出血性脑卒中20例,缺血性脑卒中21例);3~6h,11例(出血性脑卒中6例,缺血性脑卒中5例);>6h,8例(出血性脑卒中3例,缺血性脑卒中5例);120反应时间(呼叫120至达到现场时间)6~40min,平均(23.01±7.85)min;现场抢救至转运入院时间12~64min,平均(38.01±12.12)min。
2.2 患者情况 现场抢救转运入院做进一步治疗57例,转运中病死1例,现场抢救无效病死2例。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对该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自发病至治疗这段时间的长短是确保治疗有效性,预后恢复的关键。自世纪90年代始伴随卒中单元出现,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及转运同时到一定的发展,但本研究分析相关数据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延长、溶栓治疗比例偏低仍然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临床需进一步加强急性脑卒中的救治工作[2-3]。
本研究分析院前延误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公众认知落后,致院前延误的主要因素集中在自症状发作至求医这一时间段,本研究结果显示,自症状发作至求医平均时间(24.12±10.95)h。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未引起足够重视,常在等待中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首诊在诊所或社区医院,其溶栓治疗条件不足,需转诊,延长院前时间[4]。(2)卒中单元院前模式缺乏:临床目前尚无卒中院前完善的急救单元。救护人员对疾病认知不足、人员数量、质量等欠缺会影响院前急救效果。(3)社会方面:a、交通:多数城市、地方交通规划难以满足“120”救护车顺利运行,途中时间延误尤为突出,此外,还与120急救网点分布合理设计关系密切。b、基层医疗水平低:尤其是郊区、农村等边远地区,农村“120”使用率低是致院前延误的关键因素之一。c、经济:急诊救护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患者发病后首先考虑的是经济问题,而非治疗,高昂的医疗费用会给低收入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d、公共卫生宣传缺乏,广大人民对急性脑卒中及治疗缺乏充分认识。
基于以上因素,本研究提出改进对策如下:(1)准确识别卒中:加强急性脑卒中知识普及力度,促使公众、急救人员了解疾病早期症状,第一时间识别,有效缩短急性脑卒中院前第一阶段延误时间。(2)完善急救系统:确保急救系统收到求救信号后能快速确认急救分级,并派出救护人员;急救系统初步评估是否适宜溶栓,必要时予以支持治疗,迅速转运致最近的医院。(3)建立完善的院前卒中单元,包括:强化急救系统人员培训,各科室实现无缝对接,最大程度提升救治效果,降低致残率、病死率。
综上可知,通过完善院前卒中单元建立、加强急性脑卒中宣传教育,有望进一步降低致残、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韩宁,沈雷,黎佳思,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对院内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9(03):269-272.
[2] 傅晓,赵西耀,王力,等.持续质量改进在缩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4): 2972-2977.
[3] 刘莉,叶鹏,Kamal N,等.溶栓时间(入院到用药时间)的延迟及其对脑卒中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04):328.
[4] 徐如祥,赵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展望[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8,17(2):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