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内镜下冲洗联合联苯苄唑棉片填塞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分析

2019-10-21张小东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12期

张小东

【摘  要】目的:分析联合应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与联苯苄唑棉片填塞技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治疗的76例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耳内镜辅助下清洁和冲洗外耳道,结合联苯苄唑棉片局部填塞,对照组在耳内镜下清洁和冲洗外耳道后,用水杨酸酒精棉片填塞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组86.84%,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复发率2.63%,对照组15.79%,两组比较P<0.05。结论:在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治疗中联合应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与联苯苄唑棉片填塞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复发的概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真菌性外耳道炎;联苯苄唑棉片;外耳道冲洗;耳内镜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054-01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常见和多发病,患者常有外耳道瘙痒感,伴或不伴耳闷、听力减弱、耳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常见病因是外源性耳道真菌感染,不洁挖耳是其主要诱因,夏秋季雨水丰富,潮湿的局部环境提供真菌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条件[1]。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法较多,比较常用的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并辅助口服抗组胺类药物治疗,但临床疗效不确切,极易复发。本文将着重探讨耳内镜下耳道冲洗与联苯苄唑棉片耳道填塞技术联合运用在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9月在海门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76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3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就诊年龄24~72岁,均值(40.3±0.5)岁。对照组共38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1例,就诊年龄22~73岁,均值(41.2±0.2)岁。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都采用耳内镜辅助下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外耳道,然后在耳内镜下充分清洁患者外耳道,若仅有少量分泌物存留可用无菌棉棒进行擦拭,若分泌物量较多则用吸引器吸除,最终目的是使耳道保持清洁和干燥。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联苯苄唑棉片进行治疗,若患者无细菌感染情况,此时可运用联苯苄唑乳膏适量涂抹于无菌棉片上,填塞在患者外耳道中。如若存在细菌感染情况,且分泌物相对较多,此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治疗,待患者外耳道炎症缓解后再将涂抹的联苯苄唑乳膏的棉片填塞在外耳道内。对照组则应用水杨酸酒精棉片进行外耳道填塞治疗。两组均2天更换填塞物一次,连续治疗1周后,撤出棉片,使耳道维持干燥。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出现耳痒和耳道内粘性分泌物增多等情况,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口服治疗,如存在细菌感染,耳道肿胀、充血和疼痛等症状时,给予针对性的口服抗生素進行治疗。

1.3评估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痊愈:即无分泌物,相关耳部症状均彻底消退,经内镜复查鼓膜结构清晰,同时外耳道的完整性良好且皮肤光滑;

显效:即耳部相关症状明显改善,同时鼓膜结构清晰,无异常分泌物,外耳道的皮肤比较光滑;

有效:即耳部相关症状有所缓解,同时鼓膜结构可见,表面存在少量分泌物,外耳道皮肤稍红;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2)两组都进行6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的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以SPSS17.0分析,标准差以( )描述,行t、X2检验,P<0.05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组86.84%,且P<0.05。

2.2疾病复发率比较

实验组随访期间的疾病复发例数1例,复发率为2.63%;对照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15.79%,两组复发率比较中P<0.05。

3 讨论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由于外耳道内存在适宜真菌繁殖的环境,并在不洁挖耳后真菌感染所引发,致病真菌多数属于条件致病菌,例如曲霉菌、毛霉菌、青霉菌和念珠菌等。致病菌处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迅速生长并繁殖,从而诱发炎症[2]。许多患者在发病初期常通过挖耳的措施来缓解而耳痒感,如若外耳道受伤,则流出的脓液或者血液也将为真菌繁殖创造良好条件,造成鼓膜及外耳道的受损情况进一步加重,产生恶性循环。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还会造成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等并发症[3]。

目前真菌性外耳道炎多采用局部药物治疗。无论是耳浴还是耳道涂抹药膏的方法,患者自己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常使病灶残留,极易导致复发。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联合运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与联苯苄唑棉片填塞进行治疗,该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特别是随访期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采用该联合治疗方案有更好的治疗价值。

在耳内镜下用3%过氧化氢溶液充分进行外耳道冲洗,视野清晰,可彻底清除外耳道深部的霉菌块,还有创伤性小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应用联苯苄唑乳膏可发挥良好的抗真菌效果,可对真菌细胞色素活性产生良好的干扰作用[4],进而能够有效抑制真菌的繁殖。同时通过棉片填塞的方式,有利于维持药效的持久,并对耳道中渗出液有效吸收,可抑制耳道中真菌的繁殖。

综上所述,在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治疗中联合应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与联苯苄唑棉片填塞可显著提升疗效,并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世锋.外耳道冲洗联合派瑞松布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2018,36(3):314-315.

[2] 殷凤华.浅谈耳内镜下外耳道清理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4):112-113.

[3] 丁天地,李琴,黄建权.耳内镜下外耳道清理联合派瑞松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 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9,9(27):82-83.

[4] 姜妍,沈莹.两种不同药物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26(5):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