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肝脏膈面肝包虫手术后残腔引流方式对术后患者的影响
2019-10-21张春宇柳杰买买提·司瓦力
张春宇 柳杰 买买提·司瓦力
【摘 要】目的:对肝脏隔面肝包虫手术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残腔引流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对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肝脏隔面肝包虫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共计6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患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引流袋引流,观察组则采用术后残腔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的方式进行引流。以此为基础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引流液情况进行记录,并对患者引流量进行对比。结果:在应用术后残腔引流方式后,观察组患者在愈合时间、带管时间等参数上明显较对照组更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拔管后引流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脏隔面肝包虫手术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术后残腔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可以更好的降低患者的引流时间,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肝脏隔面;肝包虫;术后残腔,引流方式;临床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023-01
作为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型寄生虫,肝包虫对于患者的威胁是较大的,随着包虫囊肿的扩大,患者患处将会逐渐受到压迫,同时也可能诱发感染。目前,对肝包虫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进行的,通过对包虫内囊进行清除,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但是在患者接受手术后,术后残腔的存在会对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需要对其進行引流。笔者对肝脏隔面肝包虫手术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残腔引流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肝脏隔面肝包虫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共计6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患者。对照组共由17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构成,患者的年龄为21~54岁,平均年龄为(34.78±5.24)岁;观察组患者共由16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构成,患者的年龄为19~52岁,平均年龄为(34.69±4.88)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订研究知情同意书。同时,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因此本研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引流的过程中,采用常规引流袋引流的方式,同时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残腔进行细致的冲洗,并将术后引流量控制在8000ml以下,在确认患者引流液低于20ml/d的情况下,即可拔出引流管,并对患者的引流液情况进行细致的记录。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引流之前,可以对患者使用抗过敏药物,以此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1.2.2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术后残腔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并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措施,具体引流方法如下:护理人员需要保证引流管末端处于残腔的最深处,对于患者残腔较为深或者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讲引流管数量增加到2条或者3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后,对患者伤口进行缝合,并在封合结束后放开负压吸引球。
1.3 观察指标
①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引流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和对比;②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比较两组愈合时间、带管时间、引流频率、拔管后引流量;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残腔积液、切口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引流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引流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肝包虫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进行的,通过对包虫内囊进行清除,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但是在患者接受手术后,术后残腔的存在会对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引流。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下,应用术后残腔引流方式后,观察组患者在愈合时间、带管时间等参数上明显较对照组更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拔管后引流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肝脏隔面肝包虫手术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术后残腔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可以更好的降低患者的引流时间,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士波,米圆圆,刘爱琴,赵宪琪,张铁民. 肝包虫病的诊断现状及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04):797-800.
[2] 郑多安,龚仁华,姜世涛. 肝包虫病的诊治方法研究进展[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03):451-453.
[3] 赵海平. 复杂肝包虫病的诊治[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7,24(07):788-791.
[4] 汤庆,胡志文,阮镜良,吕鉴尧,王会敏,李擎,仲先玲,钟智波,冼建忠,王勇,陈军,张妍琰. 肝包虫病超声特征性表现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广东医学,2017,38(18):2819-2822.
[5] 安永德,朱文君,郭亚民,韩秀敏. 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30(0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