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2019-10-21宋莹莹唐振龙
宋莹莹 唐振龙
摘要: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职教育转型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体系化地监测和评价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和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阐述如何从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教育三大模块,构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监测评价体系,以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工匠精神 大數据 监测评价体系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即“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年3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中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并做出重要批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培养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作为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的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提出将推动高职教育加速转型和变革,而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监测工匠精神培育进展情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已有诸多讨论,由最初的望文生义己逐步转向内涵解读。我国古代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素质为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和爱国为民。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认为工匠是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工匠精神则指这些人具备严谨、专注和敬业精神,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小鲁指出工匠要专注、细致、忠诚、献身、乐于技术工作,必须具备专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国内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朱其志认为工匠精神主要包含质量标准和精神追求两个方面的含义,具体体现为质量意识、敬业精神、实践精神、品质追求、职业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李进认为工匠精神属于精神范畴,是职场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是在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包含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求实创新,熊蕾认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包括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
综上,工匠精神是在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具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等能力,以及追求卓越、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等精神。因此,在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急需融入工匠精神,以解决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矛盾,促进高职教育快速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高职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育仍以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为主
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融入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以本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为主,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仍将知识的传授、教师个人素质作为考评要点,未将专业课程建设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融合,未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作为考评重点,使得学生在职业定位、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认知较为模糊,在初入职场时难以有效应用所学知识,甚至出现学校知识无用论的观点。
2.实践教学大多仍只关注技术技能培养的结果
当前高职院校基本都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仿真企业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以期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和项目实战融入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中。然而,现在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过于追求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的操作动作,未充分融入企业文化、职业行为规范、专注创新等理念,只重视实践结果而不重视培养过程,忽视学生精神成长的评价机制,学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学习疲倦,无法在实践教学中找到自身和工作的价值。
3.校园文化内核建设仍较为薄弱
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注重制度管理和制度约束,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忽视精神和理念层面对学生行为内化的引导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渗透和融入不足,即校园职业文化较为欠缺,学生在学校的象牙塔中较为封闭,难以在学习生活中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导致学生在踏入社会后,职场适应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较差。
三、构建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崭新课题,由单纯的思政教育、道德宣传,逐步转向于与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紧密相结合,各地院校都在探索适合自身院校建设发展的培育机制与路径,对于如何体系化地监测和评价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和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力图从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教育等三大模块,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背景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价研究,以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
1.理论课程监测评价体系
构建融入工匠精神的理论课程体系,通过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及工匠人物先进事迹嵌入到课堂关键环节中,以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着力培养学生工匠般的心理素养,如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明确坚定的职业定位、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坚韧不拔的困难意识、精益求精的追求卓越。
理论课程包含专业理论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是理论课程监测重点。专业理论课程监测评价学生是否有兴趣和热情学习专业知识,能否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并拓展应用;思想政治课程和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监测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即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是否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课程监测评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即是否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是否有坚强的意志,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力,能否勇于面对困难和承担责任。
2.实践教学监测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产业需求的必然趋势,以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室为載体,以工作项目任务制为手段,将企业管理方式、工作规范和氛围融入实践学习中,将学生职位对应员工岗位,将学生实践管理制度对应企业管理标准,将实践学习过程对应企业项目设计过程,将实践成果对应企业产品输出。通过情景化实践教学,将企业要求的认真对待工作、积极应对挑战、热爱钻研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富有团队精神和开拓精神、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职业素养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并培养职业情感。
实践教学包含校内实践基地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其监测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爱岗敬业、道德素质、质量意识,具体为学生是否具备专业工作技能、能否自主学习自我负责的工作、能否在团队中互帮互助、能否遵守质量和纪律等工作条例、能否认真钻研并提出创新高效的建议、能否主动承担工作任务、是否在工作中积极向上乐于奉献、能否勇于承认错误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能否与人融洽相处。
3.校园文化监测评价体系
构建工匠精神渗透式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的专题讲座、邀请劳模和工匠人才进校园、学生工匠竞技大赛、巨人工匠文化长廊、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讲座、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行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多渠道多方位融入工匠精神,通过统计评价学生参加党团活动次数、参加文体活动次数、参加技能大赛次数和获得奖项次数、参加社团活动个数、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次数、参加工匠宣传活动次数,定量判定校园文化对学生工匠精神渗透培育的程度。
四、小结
制定严格的工匠精神培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在课程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行为及时跟踪记录下来,制定可量化可转换的学生行为信息指标评价表,建立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行为信息数据库,通过实时监测每个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各指标得分情况及总体得分趋势,有效判断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水平。学校和企业可针对性改进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刻涵义,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