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工作的迭代创新
2019-10-21程国辉
程国辉
摘要:人工智能已经对新闻采编工作产生了全面性的渗透和根本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与实践,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信息采集与分析、新闻采写、编辑审核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将引发新闻采编工作的全面迭代。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数据;新闻采编
自美联社2013年首次使用AI生产新闻内容至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对新闻采编工作产生了全面性的渗透和根本性的影响。人工智能先驱皮埃罗·斯加鲁菲峰在《2017未來媒体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将是未来媒体十大发展趋势之一。
人工智能目前正在改变信息类工作的模式。在新闻业,人工智能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帮助记者发掘潜在的新闻;新闻机器人可以为观众探索信息提供的新方式;自动写作系统也可以直接生成金融、体育和政治类的新闻。未来的新闻业将充满人工智能,但仍然需要许多从业者。从业者的角色和任务将会发生改变,人的工作将与算法混合,以此来配合人工智能的职责并调和它的局限性。
首先,在信息收集与分析方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BBC新闻实验室的人工智能编辑名为“Juicer”(像一台榨汁机一样),“Juicer”的任务是把包括新闻快讯、专题报道、视频新闻、政府公告、社交媒体信息等在内的海量数据汇集在一起,并进行自由调用。“Juicer”在2012年被首次引入BBC新闻实验室,平均每天需要处理来自850个新闻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交网站的RSS信息推送。“Juicer”能够通过语义辨识对输入的信息根据信源、地点、人物和事件进行整理归档。当记者需要调取关于某个主题的新闻或信息时,“Juicer”能够快速提供一个包含相关内容的清单。美联社名为“NewsWhip”的新闻机器人能够对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趋势进行追踪和预测,它还能以30分钟~3年的时间范围分析现在或过去的时间段,给记者实时预警,或提取出每日新闻简报。在它的帮助下,记者能够对新闻时事进行更加精准地“把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业的落地对新闻采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久的将来,对于大数据的理解、统计学原理的掌握甚至是一定的编程能力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核心职业素养。未来的新闻也将拥有更广大的视野、更立体的视角,专业性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在新闻采写领域,自动化新闻产品已经崭露头角。“机器人写作”是一套程序算法,通过垂直领域开放平台的接口或平台授权,机器人可以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送资讯。《华盛顿邮报》的自动写稿机器人“Heliograf”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整合,能够将信息与事先置入的报道模板进行对应,自动生成新闻稿,并推送至不同的平台。在发现报道数据可能存在异常时,“Heliograf”还能够提醒记者注意。在里约奥运会期间,“Heliograf”承担了大量关于奖牌数和比分相关的实时报道,为记者进行深度采写留足了时间和空间。自动化新闻产品是从数据导向型的领域起步的,如体育和金融内容。对于这类内容,生产者操作时常常利用原始数据,将其整合、转化为连贯的文章。著名的自然语言生成供应商AutomativeInsights曾对雅虎的体育新闻报道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雅虎应用了自动化新闻的体育报道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与详实的数据,这些扎实的内容能够吸引读者进行更长时间的阅读。人工智能将记者和编辑从大量重复性的简单写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更具创造性、逻辑性的深度报道中。
再次,在编辑审核领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2015年,《纽约时报》引入了名为“Editor”的AI编辑,主要负责简化记者和编辑的工作流程。“Editor”在记者和编辑报道新闻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新闻关键词、新闻主题和报道标题。伴随着数据的积累,AI编辑学会了识别语义标签,并且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Editor通过实时搜索数据,在设定类别中提取信息,如事件、人物、地点和日期,从而使信息更加易于获取,简化研究过程,并且提供快速可靠的事实核查功能。除此以外,人工智能在《纽约时报》的另一项应用是管理读者评论区鼓励有建设性的讨论,减少骚扰和辱骂。引入AI审核员后,审核和互动效率都将大大提升。2004年前后,黑马校对开始进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各大媒体的编校系统。目前,黑马校对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校对效率。然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将编辑审核工作带入了算法的黑箱。当这个黑箱输出的结果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的时候,就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有足够的敏感将其指出,并能够与技术团队共同纠偏。
在驶向未来的旅程中,新闻业从未掉队,媒体在观察社会风向的同时,亦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延伸了新闻采编工作者的感知力、判断力和生产力,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理解,对统计学原理的掌握,与技术极客的交流、合作能力等都将成为他们的核心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科学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