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百花园就应和谐如此(感悟)
2019-10-21王云松李逸达
王云松 李逸达
走进摩洛哥最重要的报纸之一《晨报》集团的会议室,窗外卡萨布兰卡的美丽景色一览无余,蓝天、绿树、白房子,色彩变幻中勾勒出这个城市浪漫又略带神秘的气质。
《晨报》集团副总裁卡麦勒·阿勒阿拉米与笔者一同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不远处,一栋白色的教堂与清真寺毗邻而建,教堂塔楼与周边清真寺的宣礼塔遥望矗立。卡麦勒·阿勒阿拉米自豪地说:“清真寺与教堂交相辉映,不同建筑风格在这里相得益彰,正是摩洛哥文化包容开放的真实写照。虽然摩洛哥人大多都是穆斯林,但我们能够欣赏不同的文明,更深切懂得,只有真诚包容、互学互鉴才能开出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
卡麦勒·阿勒阿拉米所说的“教堂”,正是始建于1930年的圣心大教堂。这座教堂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图尔农设计,现在已经成为卡萨布兰卡的地标性建筑。白色的建筑外表融合了阿拉伯—伊斯兰、欧洲新哥特式等诸多艺术特点,别有风格。摩洛哥独立后,圣心大教堂已成为对游客开放的文化中心。在教堂不远处,正是摩洛哥最具盛名的哈桑二世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同样由一名非穆斯林的法国建筑师米歇尔·潘索设计,他在设计中也大量借鉴了阿拉伯和欧洲的传统装饰特点,来自意大利的大型水晶吊灯,将清真寺内繁复精美的伊斯兰饰纹映照得格外动人。行走在卡萨布兰卡街头,我们不难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地处欧洲与非洲交界之地的摩洛哥,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明的交流融汇之地,是人类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见证者。伊斯兰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非洲文明和欧洲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留下了众多精湛深邃的艺术瑰宝,写就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国和摩洛哥虽然相隔遥远,但摩洛哥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集散地,千年割不断的丝路情缘将两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通过摩洛哥的港口,源源不断地运往欧美大陆。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4世纪,中国和摩洛哥的两大旅行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几乎在同一时间“互访”对方国度,谱写了中摩人文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的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客观存在,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与不同,应该以善意和欣赏的目光相互尊重。不仅是因为“各美其美”丰富了人类对美好的认知,更是因为“美人之美”是人类进步的不竭源泉。对话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是这个世界持久和平和全人类和谐共处之道。走过圣心大教堂,听到不远处清真寺的宣礼声,不禁让人感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就应和谐如此。▲(作者是《人民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