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

2019-10-21邵光学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邵光学

(南京审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1815)

近年来,国内学界就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部分学者以党的领导核心为分界点对发展历程进行划分,即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五位党的领导核心划界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五个阶段,代表人物有秦书生①秦书生,王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传承与发展[J].理论探索,2014(1):39-43。、陈俊②陈俊.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6(2):38-42。、刘振清③刘振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演进概观[J].理论导刊,2014(12):62-65。、郑正真④郑正真,马丽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8-42。、张乐民⑤张乐民.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J].理论学刊,2013(10):10-16。等。这种划分的突出特点在于,思路清晰,能够对具体领袖人物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行层次鲜明的历史考察。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化处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态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据此,本文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水平为依据,研究和考察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演变,了解和把握其内在逻辑,以期深化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

一、从征服自然到注重环境保护(1956-1978)

建国初期,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尽快建成工业化国家,走了大炼钢铁、毁林开荒等违背自然规律的弯路。在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1957年2月,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毛泽东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6。1959年,他在会见秘鲁代表团时强调,借鉴苏联经验,与自然界作斗争。当时,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并没有充分理解,只是简单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斗争关系。由此,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就成为建国初期发展生产的基本思路。

这种征服自然的活动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尤其在“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点。例如,在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改天换地”、“人定胜天”等唯意志论观念的指引下,人们积极投入到破坏自然的活动中。一方面是工农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森林遭到大面积砍伐,草场遭到严重破坏,掠夺性开发使得自然资源遭到巨大浪费。大面积毁林开荒,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针对忽视生态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毛泽东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人在自然界面前的受动性,他强调,“人去压迫自然界,拿生产工具作用于生产对象,自然界这个对象要作抵抗,反作用一下,这是一条科学……你不承认,它就把你整死。”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8。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环境保护活动。

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1973年8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强调了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具体部署了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反映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环境保护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范围的决心和信心。(表1)

表1 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内容

二、从注重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979-2012)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生态问题逐渐凸显。由此,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生态问题,提出不同的策略。

第一,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战略高度考虑,提出了用制度来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正确处理好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邓小平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现实出发,反对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资源、甚至是浪费资源的做法,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邓小平从人口、经济、资源的关系入手,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他强调,要在对现有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创造更好的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主张用制度来保障环境保护。邓小平敏锐观察到,保护环境这一重大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决不能用过去的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解决,那样可能会使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保护环境而忽略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律来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于1979年9月13日颁布,初步实现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有法可依。紧接着,涉及环境保护的具体法律文件陆续颁布,有力保障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邓小平从法制的视角,来强调发展经济要以保护好环境为前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一思想改变了过去主要靠政治运动、靠人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做法,而是靠法制来治理环境、这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邓小平同志的依靠制度和法律来保护环境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依法治国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表2 环境保护法律文件(1978—1989)

第二,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它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在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控制人口,着眼于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江泽民还提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具体措施针对特定的领域,解决特定的问题。但是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其次,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但是其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鉴于此,江泽民强调,加强西部尤其是长江黄河源头等重点地区的保护及建设。在论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时,江泽民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西部大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我国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过程中,首先着眼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其中就包括“退耕还林”,“种树种草,综合治理”等具体措施。

最后,重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来解决生态问题。在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上,江泽民强调,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他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全世界的环境、资源、人口、生态问题的解决都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他强调,应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着眼点,大力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制定并实施了许多具体政策措施,推动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新世纪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备受诟病,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生态环境。鉴于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在借鉴他国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逐渐深化,理论反思不断完善,最终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科学发展观思想。如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所要求的那样,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相联系与依存的整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强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对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从重要性、紧迫性和推进路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社会文明水平。自然是人类的摇篮,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胡锦涛指出,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方面要利用好自然资源,造福人类;另一方面要时刻贯彻保护环境的宗旨,彻底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为了子孙后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在资源、环境、生态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十八大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已经不是简单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问题,而是提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坚持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从尊重、爱护、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部署,再到“绿色、低碳、循环”的路径,并将具体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做出的重要总结和科学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日趋成熟,有利于指导改善环境现状的实践,为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实现绿色化奠定基础。

三、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2013—至今)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环境承受巨大压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期盼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1)。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不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第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和谐。习近平继往开来,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目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1。。习近平从人类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打造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理念。习近平的相关理念和要求,既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经验教训的吸取,也蕴含着对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辩证关系的理解,对于准确把握人类文明的形成、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态势,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人类文明史的理性审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高度自觉。

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洽共生,这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习近平强调,努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个建设之中,这就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找到了一条新的思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4。离开自然界,人类便无法发展,即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在物质生产和生活中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根基于人和自然之间良好的关系中才能彰显其存在的可能和价值。建设生态文明,一方面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充裕自然资源,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又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清洁、美丽、怡人的自然环境。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第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阐明了生产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辩证关系。在习近平看来,生产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是紧密关联的。首先,外部自然环境系统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命支持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中蕴藏的各种自然资源,对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发展较高水平的生产力,优良的自然环境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对保护自然环境不予重视,这样生态环境就会不断遭到破坏,进而生态生产力的基础也会遭到破坏,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难以持续。鉴于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要充分运用物质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保护加以支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还可以为人类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对象基础,最终实现对生态生产力的保护。其次,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依赖于人的整体素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良好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存在,对人的发展大有裨益,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再次,经济发展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这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一方面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既要反对只注重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只注重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1)。我们之所以发展经济,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牺牲人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不科学的,而且是不可持续的。要在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对经济实行优化发展,充分意识到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意义,切实将我国的环境保护提高到新的发展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对生态生产力进行有效保护,才能对经济发展动力进行有效促进,才能切实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第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复杂严峻的生态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相关具体制度不完善。所以,要着眼于完善相关具体制度,以此来促进生态问题的解决。习近平指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②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1)。这就要求切实将现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用制度来规范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有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责任,都要受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约束。

习近平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落实效果。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因此,要制定并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涵盖其中,发挥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作用。其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防止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增长,有效遏制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忽视环境质量的领导干部,通过建立制度追求其责任。最后,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对于减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等。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是在对中国过去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是新一代领导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言书。

四、结语

总之,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建国以来,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立足中国国情,以不同历史时期生态环境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治理体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积极推进以天蓝地绿水静为主要特征的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