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6个地方猪种胴体性能研究
2019-10-21顾以韧杨雪梅钟志君杨跃奎陈晓晖何志平雷云峰龚建军应三成吕学斌
陶 璇,顾以韧,杨雪梅,梁 艳,钟志君,杨跃奎,陈晓晖,曾 凯,何志平,王 言,雷云峰,龚建军,廖 坤,应三成,吕学斌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2.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巴中 636600)
四川悠久的养猪历史和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表型各异、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的地方猪种,主要包括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乌金猪、青峪猪、丫杈猪和藏猪[1]。然而,由于品种资源保护不力、选育程度低、开发利用不充分等因素,导致整体生产效率较低,研究数据残缺不全,品种资源优势没能转变为产业优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多元化消费市场需求的推动,地方猪种资源种质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科学的发掘和评价四川地方猪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开发性保护,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2]。本研究系统测定了四川省6个地方猪种肥育性能相关指标,旨在进一步明晰地方猪种质特性,为开展地方猪有效保种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猪种包括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青峪猪、乌金猪和丫杈猪,试验于2015年4—10月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种猪科研基地进行。
1.2 饲粮及饲养管理
所有试验猪在测定前均阉割去势,于20 kg体重开始组建群体上试,健康状况良好,每个品种试验猪饲养60头,共计360头,于同一时间开始组建群体,进行小圈饲养,每圈3头,采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喂方式,试验期间自由采食、饮水。
1.3 样本的采集
试验猪分别达到75 kg和90 kg体重梯度时,每个品种每个体重梯度屠宰30头,屠宰前停食24 h,自由饮水。
1.4 测定项目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NY/T 822—2004),测定试验猪的胴体性能指标,包括屠宰体重、屠宰率、胴体斜长、肋骨数、6~7肋背膘厚、平均皮厚、后腿比例、瘦肉率、脂肪率、皮率和骨率。
1.5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igmaplot 12.5软件对数据进行ANOVA检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75 kg体重时丫杈猪屠宰率最高,显著高于内江猪和最低的成华猪(P<0.05),与其余3个猪种差异不显著(P>0.05);成华猪胴体斜长最大,丫杈猪其次,成华猪显著大于最小的雅南猪(P<0.05);肋骨数丫杈猪最大,青峪猪最小,6个猪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雅南猪 6~7肋背膘最薄,内江猪最厚,雅南猪、成华猪和丫杈猪显著或极显著小于内江猪;丫杈猪皮最薄,显著小于青峪猪(P<0.05),极显著小于成华猪和雅南猪(P<0.01),雅南猪皮最厚;丫杈猪瘦肉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5个猪种,青峪猪最低;后腿比例、脂肪率、皮率和骨率在6个地方猪种间差异不显著。
90 kg体重时屠宰率也是丫杈猪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5个猪种,内江猪最低;胴体斜长乌金猪最大,极显著大于除丫杈猪之外的其余4个猪种(P<0.01);肋骨数丫杈猪最大,显著或极显著大于青峪猪、内江猪和成华猪;成华猪6~7肋背膘最薄,显著或极显著小于除乌金猪之外的其余4个猪种,内江猪最厚;丫杈猪皮最薄,极显著小于其余5个猪种(P<0.01),青峪猪皮最厚;丫杈猪瘦肉率最高,显著高于内江猪(P<0.05)和最低的青峪猪(P<0.01);内江猪后腿比例最高,显著高于青峪猪(P<0.05);乌金猪脂肪率最低,各猪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丫杈猪皮率最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余5个地方猪种;内江猪骨率最低,显著低于成华猪(P<0.05)和乌金猪(P<0.01)。
表1 不同地方猪种75 kg和90 kg体重胴体性能测定结果
从以上结果看,在75 kg和90 kg两个体重梯度中,丫杈猪的屠宰率、肋骨数和瘦肉率最高,皮最薄,青峪猪瘦肉率最低,成华猪的屠宰率分别为最低和次低。相同猪种不同体重间,各猪种屠宰率随体重增加而提高,但只有丫杈猪显著提高(P<0.05);雅南猪和丫杈猪6~7肋背膘厚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除乌金猪外,各猪种瘦肉率随体重增加而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对猪的遗传改良主要集中在提高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等生长和胴体性状方面,与西方商业化猪种相比,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专门化选育和持续改良,四川地方猪种屠宰率、瘦肉率等胴体性状远低于西方商业化猪种。本试验的胴体性能指标中,丫杈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高,胴体性能最好,青峪猪的瘦肉率最低,胴体性能最差,这与沈林園等[3]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