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素质教育包括美育
2019-10-21叶小文
叶小文
本刊顾问,十八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等职。
包括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教育在内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全面发展。
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政协常委会关于教育问题的报告中谈到,“要聚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以为,在德智体美劳五项中,美育就是一个因偏重应试教育而常被忽视、被忽略的薄弱环节。
美育也是重要的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说:“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美育关乎教化之功。中国一直有从孔孟之道以来形成的道德体系和教化途径,强调潜移默化、以理服人,其中礼乐就是重要的教化手段。古人用“礼崩乐坏”形容乱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也伴随一个从“礼崩乐坏”到“礼兴乐盛”的过程,中华文化需要一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回归与超越,即所谓 “顺此礼而国以兴隆”。建设美丽中国,包括美育兴隆。
美育关乎培根铸魂。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习近平总书记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
孙春兰副总理与政协常委交流时还谈到,“美育问题,不是学画画就是美育”。的确,这个问题要多方面重视、多途径努力才能解决好。其实,包括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教育在内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对高素质人才来说,只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不够,还要有创意思维能力。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继承创新,文化艺术作品可以说每一件都要创新,而且对新事物要敏感,有丰富的想像力和灵感。这种思维能力不仅对文艺工作者很重要,对做其他工作的人也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与文化艺术修养有重要关系。美育就是在培养这种能力。比如,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能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学习更有实效,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
因此,应尽快改变学校美育教育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育教育重要,不光是大中小学校和教师的事,全社会都应该重视,都可以出力。
有一批业余音乐爱好者,其中不少专家、教授,他们在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工作之余,决心做普及优秀音乐的使者,为全面素质教育作贡献。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组成了一个“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乐团坚持公益,坚持业余,以“音乐点亮人生”为主题,在民政部、文化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不断到学校去和青年学生用高雅音乐对话,交流音乐给自己带来的人生激励和生命感动,受到青年学生热烈欢迎。5年里,乐团足迹遍及38个包括省会、地市、县城的学校,公益演出已达138场。师生们说:“乐团真诚的艺术情怀,纯粹的艺术精神,不懈的艺术追求,对当代大学生启迪至深,影响甚远。”“激流勇退奏起人生乐章,丝竹管弦寄托人生辉煌,他们不再年轻,却始终年轻。”“台上的艺术家们真的是在享受表演的过程,精神面貌都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 “相信观看演出的同学都受益良多,那如海如涛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