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美
2019-10-20谢雅怡
摘要:本文基于大舍对于现代建筑的延续和发展,针对中国现代建筑多元文化的影响,使人们在面对现代建筑的设计之美进行分析和思考。从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经典作品龙美术馆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入手,分析他们的建筑观与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怎样学习建筑的设计之美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舍;龙美术馆;设计之美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大舍)于2001年成立于上海,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核准的甲级建筑设计事务所。大舍注重实践,并着意保持对与建筑相关的更广泛的文化意义的敏感性以及对自我秉性的认知。在大舍的建筑实践不断赢得关注的同时,这家建筑所依然保持着精巧的规模。在过去的15年里完成了众多建筑项目,并参与了国际和国内的重要展览,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着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态度,呈现出他们所要表达的建筑设计之美。
一、大舍对于建筑的思考
大舍关注建筑的基本元素,强调回到建筑的原点,从零开始,除中国当代建筑中所热衷的一些花哨的、多余的东西,注重对光线、材料、细部、尺度、比例的精确表达,以及对空间结构、形式语言的持久探索与场所氛围的营造。同时,在中国当代建筑的现代性和本土性的探索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必须根据现有的条件来做设计,因此其最终的设计是属于本土的,但又以超越本土为目标。柳亦春认为:今天的建筑学需要一种“简朴性”,建筑设计亦是如此。简朴必须先消化和成熟,而设计也正是一种需要融会贯通的艺术。
建筑的设计美学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种不同风格。第一,形式上的设计: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融合,倾向于有机建筑的理念;第二,感官上的设计,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倾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感情的体现,从建筑风格上叫作情感建筑;第三,文化传统上的设计,建筑的设计加入了文化的承启、历史的延续,建筑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在建筑称为文脉建筑。
而大舍对于建筑设计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建筑与周围地景的结合中,在构建一个建筑时,最先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延伸强调建筑的肌理感,与大地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运用同种元素(混凝土)。由于时间的差异,同种材料的施工工艺、表现肌理、呈现的状态不同,新老之间形成更多的对比和延续。
二、大舍对于龙美术馆的思考
大舍对于设计之美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建筑室内空间同室外空间的融合,空间作为视觉发生的媒介,是以建筑为主题的。以大舍的龙美术馆为例子:龙美术馆位于上海徐汇·黄浦江滨,原址是运煤的码头保留煤料斗卸载桥、已施工完成的两层地下停车库现一层二层为当代艺术品和雕塑,地下一层是中国古代文物。龙美术馆的名称取自柳L、王Ong字母,组合而成的谐音Long “龙”建筑外立面的遮阳网,在阳光下好似“龙鳞”。 理中,就像是那块区域本来就该有的一部分。龙美术馆在结构上实行顶、墙的一体式,不仅省去了立柱,而且实现了地下层向上过渡的架构功能,使视觉空间呈现最大化。在功能上,龙美术馆设计成流动性展厅,伞状结构相对独立,实现各个空间的独立,也给空间浏览和布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曲线部分采取“四圆弧法”的椭圆线,全部由圆弧组成,较容易放线,伞状起弧的曲线,不仅是由美学获得的,也是使用、管道、安装等各方面因素形成的光的作用可以使我们明确的区分实体与空间,因此,龙美术馆也充分运用了光影的设计。添加了百葉的运用,模糊伞体间的小梁,充分利用自然地漫射光进行建筑的采光,没有泛光照明整体采光也是很柔和的,由于渔网金属板,清水混凝土的反射,以及屋顶垂直百叶综合采光的应用有关。
大舍的建筑大多带着空间与空间的转换,龙美术馆通过单纯的手法控制了多层空间层次的递进与衔接,使建筑设计变得更加的纯粹。
三、结束语
深入探索认识大舍和其作品龙美术馆,从中认识到设计美感的运用不能仅仅体现在建筑的表面,更要注重其内涵。我们要把建筑回归到本源,回到建筑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我们对于建筑的理论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建筑的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发展创新。我国著名建筑师吴良镛说:“在歧路徘徊之时,回归基本原理应该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对文脉的一种延续,对历史的一种负责。
参考文献:
[1]仲伟君.“正阳卿”小组教学科研与创作实践研究[D].东南大学,2015.
[2]王磊.设计生活·生活设计--由对建筑文脉的解读引发的分析和思考[C]//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苏州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2011.
[3]柳亦春,陈屹峰,沈雯,张准,王伟实,田方方.园子里的春秋梦——例园茶室[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11):60-65.
[4]鲁艳霞.上海当代优秀年轻建筑师研究[D].同济大学,2005.
[5]茹雷.韵外之致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美术馆西岸馆[J].时代建筑,2014(04):82-91.
[6]李森.中国当代私人美术馆设计策略研究[D].华侨大学,2017.
作者简介:谢雅怡,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