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阁臣徐溥的政治理念

2019-10-20何洪卫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4期

【摘要】:徐溥是明孝宗时期的内阁首辅。他于景泰五年(1454)步入仕途,弘治五年(1492)担任内阁首辅。任首辅期间,徐溥以“正心”为政治理念要求自身,辅佐孝宗。以尊儒抑道、勤于政事、慎守法度、重视人才、居安思危为具体的施政理念。在以徐溥为首的士大夫的辅佐下,孝宗皇帝大多也能积极纳谏,所以孝宗朝政治比较清明,形成了明代中期“弘治中兴”的局面。

【关键词】: 明孝宗 徐溥 首辅 “正心”

徐溥是明代中期的内阁首辅。他于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至弘治十一年(1498)致仕。徐溥仕宦时间比较长,前后44年,经历也比较丰富。尤其在孝宗朝,他担任内阁首辅,采取“镇之以静”的政治策略,对孝宗朝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目前学术界对徐溥的专门研究还不够,这与徐溥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而且徐溥有自己的文集,即《谦斋文录》,相关史书也对他有所记载。所以本文将对徐溥的政治理念进行探讨,尝试理解明代士大夫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明代中期的政局。

(一)尊儒抑道

明朝自建国之初,就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朱元璋更是极力倡导儒学。此后近三百年,儒学一直持续发展。虽然期间在思想文化上有三教合流的倾向,但儒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明朝士大夫大多以儒者自居,徐溥也不例外。弘治五年(1492),孝宗下诏,要求大臣们撰写三清乐章。三清乐章是道家的俗曲之音,用于祭天之仪。徐溥认为三清乃是道家妄说,他坚持“臣等诵习儒书,若邪说俚曲尤所不习。且初设文渊阁,命学士居之者,实欲其谋议政事,讲论经史,培养本原,弼正阙失,非欲其阿谀顺旨,以取容悦也。”在徐溥劝谏之下,孝宗打消了撰写三清乐章的想法。

(二)勤于政事

明朝国祚近300年,历经十六帝,能勤于政事的却不多。太祖艰难创业,励精图治;成祖起兵靖难,开拓进取;至仁宗、宣宗皆守成之主,也能勤于政事。之后可称颂者,勉强只有孝宗了。

孝宗在位十八年,前期勤勉图治。但是自弘治八年(1495)后,孝宗逐渐懈怠了。“今奏事日止一次,朝参之外,不得一望天颜。章奏批答不时断决,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滞,有妨政体。经筵进讲,每岁不过数日,正士疏远,邪说得行。”此时的政治形势很明显有一些问题:大臣向皇帝奏事,一天只能一次,除了早晨上朝之外,大臣们根本见不到孝宗皇帝,那么,有紧急的政事也不能及时传达,或者章奏留在孝宗那里,几个月都没有答复。政事得不到解决,社会问题必然出现。像徐溥这样勤于政事的士大夫如何能够容忍?所以以徐溥为首的大臣们极力劝谏孝宗,规劝孝宗勤于政事。

(三)慎守法度

论中国历史上宦官势力的强盛,笔者认为唐与明最为突出。明代宦官与明朝的政治息息相关,有时候甚至能左右朝政。如英宗朝王振、宪宗朝汪直、武宗朝刘瑾,皆是一时权倾朝野的宦官,他们误导君主,祸乱朝政。明太祖在建国之初就立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无奈后世子孙多不遵守,以至于宦官横行。

孝宗刚继位之初,鉴于宦官势力的上升,曾革除了许多太监的官职,原钦天监监正李华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官员的升迁也做了明文规定:“凡百除授升迁,俱是合于衙门题奏请旨,未有自内传出者。”但是弘治五年(1492)却发生了一件与之相背的事:李华因帮昌国公张峦选了一块墓地,孝宗就认为他有功,要恢复他的官职。而且直接由宦官传旨任命,不由政府部门按程序任命。徐溥等大臣听说之后,无不惊骇。徐溥认为这样做是在破坏法度,后患无穷。“幸门一开,则引例希求者无所不至矣。”徐溥并没有否认李华做了一件有益的事,然而奖励大臣也不能破坏法度。况且当时只是选择了一块墓地,并没有建成,因此徐溥认为:“待工完之日量与赏赐为宜。”而且最重要的是升迁官员应该根据法律规定,应根据政府衙门程序升迁。

(四)重视人才

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徐溥作为明代中期的内阁首辅,也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纵然有些人才会犯一些错误,但徐溥“辄为掩覆”,他说“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当朝中官员遇到危难时,徐溥总是尽全力营救。弘治九年(1496),岷王不守法度,刘逊对他加以约束。不料岷王向孝宗弹劾刘逊。孝宗信以为真,于是准备抓捕刘逊。给事中庞沣、监察御史刘绅上奏章谏阻。孝宗不听,令锦衣卫将他们抓捕。面对群议汹汹的形势,内外臣民莫不担忧。徐溥与李东阳力救之,他谏言:“官本欲为国而概治之,其如尽忠何?”孝宗于是释放了刘逊等人。刘逊是地方官员,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庞沣、刘绅都是言官,敢于直言。如果他们此次受到惩罚,可以想象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朝堂之上谁还敢直言?

(五)居安思危

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患往往潜伏在太平之中。一个人能在太平之时察觉潜在的祸患,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居安思危,這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有深远的眼光。

弘治八年(1495),孝宗视朝渐晏,徐溥言:“今承平日久,溺于晏安。目前视之,虽若无事,然工役繁兴,科敛百出,士马罢敝,闾阎困穷,愁叹之声上干和气,致荧惑失度,太阳无光,天鸣地震,草木兴妖,四方奏报殆无虚月,将来之患灼然可忧。”从徐溥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明朝是处于太平之世的,从孝宗继位以来近10年,可谓是君臣共治,国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但时间长了,上自孝宗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逐渐滋生了享乐奢侈的风气,人文气象为之一变。这对于当时也许并没有多大危害,一般的士大夫也不一定能察觉到。但数年之后,必将祸患无穷,只有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能察觉,看到未来的国家状况,并对此提出合理的建议。徐溥希望孝宗“心唐虞三代制治之心,兢兢焉。戒敕天命而无时少殆,无微少忽。”

结语:

徐溥为官四十余年,尤其他在内阁的十一年中,坚持并落实了他的“正心”理念:尊儒抑道、勤于政事、慎守法度、重视人才、居安思危。正是在这些政治理念之下,弘治群臣兢兢业业,君臣共治,所以才形成了明代中期“孝宗中兴”的局面。史书对于孝宗朝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其中虽有滥美之词,但也反映出当时的朝政是比较清明的。很显然,以徐溥为首的士大夫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何洪卫(1991年10月生),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