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寨民居建筑聚落选址解析
2019-10-20王思晴
摘要:建筑所在的选址是决定聚落乡土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乡土民居建筑类型颇多,苗寨聚落及其民居建筑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其民居建筑体系完善,建筑选址独特,适应当地乡土环境,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以岜沙苗寨民居建筑聚落选址为例,解析其聚落选址的特点,以期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有所启示。
关键词:岜沙苗寨;建筑;聚落选址
建筑聚落的选址决定了民居建筑的建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等建造条件,从而形成了民居建筑的乡土环境。岜沙苗寨位于黔东南从江县丙妹镇西南面,距从江县城约7 .5公里。岜沙地理气候并不优越,地处复杂的丘陵地带,但岜沙人却能克服种种不利自然因素,因地制宜,创造出适合居住生活的建筑。
一、聚落组织
乡土民居逐渐生长为乡土聚落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居住人群数量的增加,但聚落的形成并不是单一民居建筑的复制,而是有其形成规律。生活在聚落中的人们往往具有相似的观念信仰与生产生活习俗,居民根据自然环境建造民居建筑,人群社会的家族关系将民居建筑汇集起来,进而形成乡土聚落。
二、聚落选址
历史上,民族压迫致使苗族在聚落选址时,将安全因素放在考虑的第一位,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深山峻岭,凭借自然地势作为天然的保护屏障,并得名“高山苗”,形成了“依山而居、择险而居”的聚落选址特点。苗族人在长期的生存探索中,背山而居、近水避患、有地可耕是苗寨选址的必备条件。背山而居,向阳坡提供充足的采光、具有丰富的生活资源,良好的植被条件更适于居住;近水避患,一方面水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干栏式的民居建筑多为木质,易引发火灾,靠近水源可降低火灾隐患;有地可耕,山地可耕土地少,苗族往往会将民居建筑建造在乱石贫瘠处,将可耕种的地块退让出来,多采用梯田耕作方式来增加耕种面积。
岜沙苗寨民居选址高险坡地,建筑背附青山,采光充足、通风良好、视野开阔;在比山泉水出水处较低的地方,选取平缓处修筑梯田,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解决了耕地灌溉的问题。梯田上方的坡地为大片的原生树林,与民居建筑和谐共生,营造了坡上居住、坡下耕种的“天人合一”的景象。岜沙的乡土环境为岜沙苗族人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聚落空间分布
村寨即为一个聚落,聚落的边界则是划分聚落区域的界限。苗族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岜沙苗寨的聚落空间并没有运用实体围墙进行围合,而是利用了乡土元素中的山、水、田、木作为村寨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村寨开放的自然边界。岜沙苗寨民居建筑沿山体等高线分布,建筑密度随地势的降低逐渐增加,建筑与山体、山林融为一体,呈现自然过渡的模式,反映了岜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造理念。在岜沙苗寨中,寨门是苗寨边界唯一一个人工界定的构筑物,是区别聚落内外的关键节点,标志着苗寨聚落的开始。岜沙苗寨的寨门一方面在物质空间上,起着界定聚落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精神信仰上,寨门承载着苗族人希望村寨平安兴旺的寄托。
地形地貌是影响聚落组织的重要乡土因素,岜沙山脉地势从西向东倾斜,海拔在400~600米左右,由于岜沙苗寨分布于岜沙山脉中段,居住地势海拔较低,而且岜沙山脉两面的大融坡山与宰戈坡山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因此岜沙苗寨环山而居,环境优美。岜沙苗寨5个自然寨沿山体蜿蜒展开,呈现聚居格局。苗族多聚居,选址多为山地,从而导致了聚落中建筑布局较紧凑。岜沙苗寨构筑在地势高差较大的坡地上的建筑间距较大,在地势高差较小处建筑间距在3米左右;岜沙民居建筑之间错开一定角度或者平行,呈现出紧凑密集的布局特征。总的来说,地貌地形的改变影响着聚落建筑布局,岜沙苗族人并没有人为过多地干预苗寨聚落形成过程,而是以一种与乡土共生的态度构造居住环境。
四、小结
本文从聚落选址出发,对岜沙苗寨民居建筑的聚落空间进行了解析。建筑所在的选址是决定聚落乡土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地形地貌还是地区气候,岜沙人都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岜沙苗寨居民对建筑聚落的选址不仅体现了苗族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而且展现了苗族人“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与“因地制宜”的建造观。
参考文献:
[1]黄海静,董张.岜沙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的地域适应性特征[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01):111-118.
[2]杨军昌,申鹏,孙钦荣.岜沙苗族社区的环境与人文[J].贵州文史丛刊,2001(02):35-40.
[3]周坚,罗婷,黄薇.岜沙苗寨的保护[J].华中建筑,2010,28(08):148-149+152.
[4]周政旭.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以贵州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03):8-16.
作者简介:王思晴,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