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形式之间表达思考

2019-10-20卢若嵘周杰燕昱

艺术大观 2019年28期

卢若嵘 周杰 燕昱

摘要:在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黄永砯作为重要的一环,有着中国当代“四大金刚”之一的响亮名号。谈到他的创作历程,一定要说的,就是其在80年代国内发起的一场名为“厦门达达”的艺术团体运动。在西方达达主义产生之后的六十年,厦门达达通过反建制、反传统艺术等一系列展览展陈设计与表现,为中国艺术新思潮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如今我们着手论述厦门达达与欧洲达达主义与艺术体制的关系,对艺术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方面着手,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探讨黄永砯先生艺术作品的更多深意。

关键词:厦门达达运动;达达主义;空的能指;艺术实验

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非常动人的“八五新潮”时期,黄永砯和蔡立雄等当代艺术家们更多地开始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景问题。结合西方达达主义所力荐的“破坏就是创造”的思路,试图去构建一个他们所期冀的具有中国风味的当代艺术场域。因此,探究西方达达与黄永砯所建立的厦门达达之间的异同点与发展背景,是我们在回顾黄永砯一生艺术创作生涯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达达”的起源

欧洲的达达主义产生于以特里斯拉·查拉等一批年轻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下的苏黎世艺术环境。他们试图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1919年,达达主义运动者还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达达主义由此产生。但其中仍包含着不成熟思想,是一种过度的文艺流派,其艺术理念只是建立在对旧秩序的毁灭的基础之上。其名称“达达”源于法语,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是一种运动的象征性代表。这好像也表明了达达主义的立场——最终目的即为自我颠覆的作用,并非代表某个学派,而是否定所有学派,是精神状态、思想状态的抗议。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当时的发展背景,黄永砯已经敏感地体会到年轻一代面对封冻已久的现代西方和东方传统而具有的空白感。在厦门时期创办厦门达达艺术集团,在此被当作了一种空的能指。

二、西方达达厦门达达之间的异同点

首先,把“达达”作为一種称谓。是语言“象”的延伸。这里所说的达达称谓的含义和意思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其中一方面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并不追究“达达”到底指的是一个怎样的运动。艺术家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当时由他们所论述和介绍的达达,对这个时期他们所了解到的达达概念和含义进行了一些的删除、选择、填入,使之为他们所用。对于当时的厦门达达来说,“达达”仅仅是一种新的称谓,而并不是达达或者说他们仅仅是为了希求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完全的达达团体。对于黄永砯来说,他也愿意主动去误读达达。

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的很多受众来说,无论“达达”在我们这个厦门达达这里究竟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任何一次正式出场都可能无法完全彻底逃避或直接去掉这个特殊的文化称谓所具有可能给其带来的某种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上的特殊意义。在中国当代艺术那段时间进程里,我们需要“立”住一个带有名称引征性,具有比较统一所指的“中国式达达”。它来源于一个西方的艺术运动的名称,更代表着反艺术、非艺术、虚无主义,破坏性等等。在当时的中国艺术界,“达达”仿佛是一个没有出现过的空位。因而使用这个称谓,无论是否愿意人们联想到它所附带的信息,我们同样也拥有了更多思索,借鉴,引用的空间。这也是黄永砯他们使用这个称谓的很大一个原因。

作为一个思潮或者说是运动,“达达”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它被作为艺术史中的一个发展部分永久地记录下来。“厦门达达”已经逐渐成为某一国或地域的其他几类传统当代艺术发展领域中一个特别具有强烈性和反叛性的中国传统当代艺术流派的一个典型代名词。黄永砯所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有所思考的借着“达达”的称谓,在当时的客观历史与空间语境中尽可能地表达其所具有的隐性性质。

三、结束语

正如达达主义由法国当时的资本主义火热环境中产生而来,厦门达达其在发起缘由,表达形式,和运动目的上,同样结合了社会生产性焦虑的许多影子。黄永砯和他的伙伴们,在这一时期所发起的厦门达达艺术运动,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之后的作品与创作历程。观者对于黄永砯的作品观后感,更多的是认为体现了对文化的反思。黄永砯与他的厦门达达走进了中国新潮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舞台,如今,大师已去,留给我们需要思索的,是如何追寻大师前进方向,把握制度与艺术的框架构成边界,寻找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力量和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吕澎.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吕澎,孔令伟.回忆与陈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支宇着.新批评中国后现代性批评话语[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4]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5]费大为主编.新潮档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余虹主编.审美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卢若嵘,兰州大学艺术学院;周杰,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燕昱,指导教师,兰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