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在奢侈品设计中的表现探究
2019-10-20李双双
李双双
摘要:国际奢侈品品牌抢占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不外乎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巩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的奢侈品购买力不断增强。而奢侈品大牌不断抢占中国市场、推出针对中国消费者设计的带有中国韵味的产品的关键因素同样是看中中国奢侈品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可观的前景。不过,由于部分奢侈品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使得有些产品和营销设计难以被消费者所接受,无疑违背了奢侈品设计者将产品带上中国元素、渴望从情怀角度被广大中国消费者接受的初衷。本文将结合部分国际奢侈品牌针对中国消费者推出的产品及其他带有中国元素的相关设计进行分析,论述国际大牌虽然重视中国市场,在设计中希望体现中国元素,但在运用中国元素和设计过程中出现偏差和误解的原因,并探究解决方法。
关键词:奢侈品;中国元素;产品设计;运用
一、中国元素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国际大牌的购买力不断提高和高端商品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奢侈品制造商對运用“中国元素”蠢蠢欲动,希望以这种形式来投中国消费者所好,同时提高品牌认可度。此外,由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发布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报告》显示,被调查者中有超过80%的外国民众对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同时愿意接受带有“中国元素”的产品,相信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个人数也会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更加深入和迅速发展,同样也会使这些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那时,“中国元素”所蕴含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也必将成为他们学习和了解的重点,而单纯表面化的“中国元素”恐怕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对探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强烈愿望,因此这也是奢侈品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设计师熊英说:“在我看来,中国元素不只是一个图腾的概念,也不只是一个图案那么简单。众所周知,越来越多的国外设计师都不断地在寻求着本品牌与中国元素的一个良好切合点,于是便有了国际时装周上的‘中国文化。也正是因此,中国元素成了当下的一个流行趋势及热点话题。”
二、“中国元素”在奢侈品中的表现
(一)“中国元素”在配饰中的表现
目前,相当一部分奢侈品正极力将中国元素融入自己的新品当中。比如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它的设计师在2016年为中国消费者特别设计制作了一组生肖猴元素“幸运三件套”:项圈、项链和手链。在官网上的产品阐释同样多次强调其“中国特色”。
反观为人所熟知的奢侈品品牌们,它们的设计师依照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不断推出“中国特产”,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元素非龙莫属,品牌卡地亚(Cartier)就吸收了“龙精髓”倾力推出“龙”系列,融合了西方理念和东方风情;戏曲元素中的京剧脸谱被斯沃琪(Swatch)腕表吸收,两个色彩对比强烈的红色脸谱图案经过设计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整个表带。伯爵(Piaget)自2012年开始推出为迎接农历新年而特别设计的融合中国传统工艺的中国生肖限量版腕表成为惯例。而在2016年猴年到来之际设计的腕表上,一只猴子端了个桃子,莫名有些喜感,设计出自Anita Porchet,一位享誉全球的珐琅工艺大师。此外,太极也是“中国元素”中被奢侈品设计师运用较多的,品牌瑟琳(Celine)的“Tai-Chi”(太极)系列运动服装就充分吸收了太极元素。其他奢侈品融合“中国元素”的设计也比比皆是,例如:法拉利(Ferrari)吸收中国青花瓷元素打造的超跑,爱马仕(Hermès)设计师运用“中国红”元素设计的真丝方巾,还有蒂芙尼(Tiffany&Co.)运用了喜庆的灯笼元素设计推出的首饰等等。
(二)“中国元素”在化妆品中的表现
欧莱雅(L'Oréal)旗下的品牌阿玛尼在2016年来临之际推出了限量款新产品:猴年专属高光。产品的外壳是外国人和中国人都熟悉不过“中国红”,耀眼的“福”字被印在盒盖显著的位置,盒盖打开,“福”字刚好倒过去,看到的就是“福到(音同“倒”)”了,而化妆品本身则凹版印刷着一只猴。但是,这样的设计能否被消费者所接受,重点在于这样的设计能否处理好品牌调性、历史渊源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三)“中国元素”在其他饰品中的表现
品牌香奈儿(Chanel)2018年的高级珠宝系列,让人如痴如醉的中国风设计,形神兼备地展现了东方风情。该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家具陈设乌木屏风,设计师倾心设计的59件珠宝,每一件都洋溢着浓厚的中国风味。
然而也有很多奢侈品设计师们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不能到位地理解“中国元素”。著名的奢侈品牌博柏利(Burberry)在羊年推出的中国农历新年限量版围巾,融合了中国文化符号——汉字“福”和品牌代表符合苏格兰格子元素,而价格远远高于普通产品。但这“高贵”围巾却难以被中国消费者所认同。除此之外,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蛇皮袋”、香奈儿(Chanel)的“中药包”手袋等奢侈品在中国消费者面前同样吃了“闭门羹”。
奢侈品设计中生搬硬套“中国元素”的原因有很多。它们的设计师不知道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元素”,早已融入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国元素”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重大,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符号,“中国元素”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民族情感重要性更难以言表。在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前提下,那些“碰壁”的设计师只是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来设计作品,而中国消费者对运用了“中国元素”设计的产品具有独到的审美和欣赏角度,因此不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而运用“中国元素”的设计,难以被中国消费者认可和接受。
而如何准确阐释和表达“中国元素”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民族情感重要性,如何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使外国消费者能够深层次地触摸到“中国元素”的灵魂?这离不开中国设计师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要掌握对“中国元素”的审美主动权。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人特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理念也非常深厚,他们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气质更根深蒂固。龙的传人的文化根基贯穿于民族发展进步的始终。因此,中国的杰出的设计者也一定要是文化传承人,更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真正触及文化根本脉络的设计者才可以真正触及设计的灵魂和血脉。像著名华人设计师陈幼坚。他被称为是“东情西韵”的奇才设计师。他的作品结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利用西方的形式特征,折射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更新的审美品位。他糅合中国艺术与工艺元素于现代设计中,以明快直接而优雅的手法,为中国传统视觉注入现代生命力。
与此同时,对于奢侈品牌而言,中国消费者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消费者在过去的2017年继续位居全球奢侈品行业消费额榜首。
还有很多中低端品牌从中国和亚洲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出发,将品牌研发中心设置在当地,从而应对市场的差异性需求。而中国作为很大一部分品牌最重要的销售地,对于奢侈品牌而言,更希望设计出中国顾客感兴趣的产品,至此,品牌们选择中国本土的设计师不失为良策。
针对奢侈品而言,品牌最不可忽略的便是传承性。因此,在未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状况下,设计师“自由”地把“中国元素”添加进自己的设计,尤其是在其面对的中国顾客消费观念越发理性的情况下,取得与初心相悖的结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野村证券亚洲区(日本除外)消费品行业分析师陈菁瑜认为,若品牌想要打开市场,联合本土的设计师、文化工作者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三、“中国元素”在奢侈品设计中的价值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的文化符号、元素都具备成为奢侈品的条件,奢侈品融入“中国元素”,可以为奢侈品本身注入生气与活力,提升其文化内涵,更具备推动品牌发展的潜力。而一系列的中国代表符号,就像源源不断的清泉,为设计师和品牌寻找创作灵感和创意指引新的更好的方向。
使中国顾客和奢侈品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让中国顾客对奢侈品感到亲切,是“中国元素”的另一个作用,在这基础上,奢侈品牌们尽可能地抓住机遇争先推出具有中国风格的产品,但其出发点不外乎让中国顾客接受甚至爱上奢侈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简言之,奢侈品牌一直强调的“本土化”战略之一便是让产品带有“中国色彩”、注入“中国元素”。例如化妆品品牌雅诗兰黛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鲜活营养系列,吸收中医药典学说中平衡养生理论,主要成分融入中医中的瑰宝——红石榴,在外观上以中国红为主。此该系列一经推出在中国市场获得极佳的反响,至今仍是中国消费者最欣赏的系列之一。
针对越来越多的奢侈品设计在过程中融入“中国元素”的風潮,Giorgio Armani化妆品的全球副总裁Roberta Girodot女士告诫,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将“中国元素”运用到品牌设计中,要以品牌自身核心为根本,否则很容易导致品牌背离原有发展理念。
四、结论
循着设计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奢侈品的设计师们从中国早期的最基础的元素中寻找创作和设计的灵感,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在国际范围内形成潮流。现在,他们又开始沿着能够体现中国人生活情趣的更多领域深入和了解中华文明,同时也更加深入地寻找创作灵感和设计元素。设计师们的上述设计作品无疑给世界展示着新的方式、新的惊喜,更给了中国设计师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足而又强劲的力量。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在于希望通过探究“中国元素”在奢侈品设计中的表现,能够推动我们本土品牌和其他奢侈品品牌在设计中延伸和拓展“中国元素”。这也对我们本土品牌在如何恰如其分地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把握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借鉴其他地域的代表元素、让奢侈品牌们保有自身的品牌调性和特色的前提下,因为“中国元素”而更加富有生机,从而丰富设计底蕴,被赋予新的解读、拓展,推动品牌风格的优化和成熟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华飞.中国元素如何真正融入设计[N].光明日报,2016-02-25(2).
[2]吴晨晖,张弘.欧洲时装设计中中国元素的运用[J].大舞台,294(11):141-142.
[3]张景云,王勇,刘畅.西方奢侈品品牌国际化经营的障碍与对策——对中国奢侈品牌培育与传播的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16(8):19-22.
[4]霍呈新.传统文化缩影下的美学观——设计与审美心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0):258.
[5]马颖.设计师风格和本土文化对服装设计师品牌影响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