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潮对现代美术的影响
2019-10-20丁一茗
摘要:中国从农业手工业社会走向工商业社会,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社会意识形态、精神价值取向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转型;大众美术;西方思潮;月份牌
高度专制的全能主义的传统社会逐渐瓦解,多元现代社会初现胚芽。清王朝覆亡以后,中国社会现代化和现代性进展迅速,尽管广大农村边陲地区现代转型艰难缓慢,发达地区城市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往往孤立、飘浮、脆弱,折射出了巨大的能量,成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和中国本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城市为基地,塑造出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城市化与城市大众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20世纪美术的转型起源
这个时期正是在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现代性的城市文化环境中,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得以发轫和开展。
社会的基本层面是处于底层的草根平民,民间草根文化是社会最基础的文化堆积。社会风气的变化往往从社会底层草根平民层面开始,社会文化的转型首先是社会基础草根文化的转型。新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市民生存方式构建出追逐商业利益、追求金钱消费的城市大众美术,城市大众美术背离了传统社会文人士大夫主导的审美取向,从而使中国美术进入了现代性的境地。大众美术作为与精英美术异质的美术形态,既有着与精英美术相脱离的俗雅之分,又成为精英美术得以实现的动力和资源。社会大众美术与学院精英美术的互渗与互动、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边界的跨越与提升,是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中值得注意的现象。
二、民国时期老上海的经典——月份牌
月份牌画作为商品,也是美术历史不可磨灭的美术时期,那个时候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粤港沪作为经济最先发展起来三地画家相互交流,切磋画艺,从而使得月份牌画、使得当时中国的商业美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当时多地对于月份牌认为是艳情不等台面的作品,将之与西方的洛可可艺术做对比,但广东画家对于大众商业美术的月份牌画没有歧视之见。且不少画家积极参与月份牌画的制作,对于广东美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广东当时及多烟草公司,负责美术设计工作,曾采用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绘制月份牌画。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受到社会一般民众广泛喜爱的美术品。
众多粤籍人士来到沪上,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美术家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高剑僧、陈树人、叶恭绰,陈树人、简经纶、放在现在美术领域也是个如雷贯耳的人物,他们为沪上艺坛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将珠江三角洲的美术风气带到了上海。岭南画派领袖人物高剑父从日本回国后积极从事新美术活动。他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他与兄弟高奇峰、高剑僧开办审美书馆,经售中西画片、明信片、书刊及画具。高剑父曾与关蕙农一起向居廉学画,参加过月份牌画创作。1916年高剑父居沪期间与月份牌画家郑曼陀合作,为审美书馆画美人画,高剑父写景,郑曼陀画美人,绘制水墨花鸟题材的月份牌画。林风眠出身民间画师家庭,祖父是雕刻石匠,父亲承祖业并习绘画,林风眠从小受到广东民间艺术的熏陶。1919年他来到上海参加勤工俭学,前往法国学习美术。出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徐悲鸿、刘海粟,早年亦受到民间绘画和商业美术的影响。刘海粟年轻时从家乡常州来到上海学习绘画,曾进入周湘开办的布景画传习所,学习为舞台演出和照相馆画布景的中西合璧风格的绘画。徐悲鸿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声誉的画师,幼年徐悲鸿随父亲学画,早年画作如《诸老图》等明显受到传统民间肖像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徐悲鸿到上海卖画谋生,曾进入刘海粟等人开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习画,不久离开学校。徐悲鸿再次来到上海,结识高剑父、高奇峰兄弟。这一时期他受到流行的商业美人画的影响,画出了有着月份牌画风格的作品,审美书馆曾出版徐悲鸿有着月份牌画风的美人画明信片。
照相术传入中国,影响民间兴起模仿照片效果的炭精擦笔划,从留存至今的民间炭精擦笔肖像画和徐悲鸿、齐白石等人创作的肖像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与传统绘画不同的精确形貌描绘和表现现实环境中光影投射烘托出的脸部骨肉凹凸的效果。齐白石大约画于19世纪末年即画家30岁以前的《黎夫人像》真实地画出像主的容貌,并施墨炭,分出明暗,追求逼真肖似摄影效果,衣冠坐靠和地毡等什物则用重彩工笔绘成,作品受到民间肖像画的影响,融入了西方绘画素描、色彩等写实技法,人物脸部已有表现明暗关系的晕染。齐白石更是在海上画家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影响下,在更新的层面上回归民间绘画,创作出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生活气息浓厚、有着现代艺术意味的绘画,很是受到欢迎。
城市文化与大众美术透过广告,美女、洋货与商品结合成为城市“现代性的消费”。言情成为城市大众美术的重要主题。明清时随着社会风气日趋玩乐,春宫画在民间广泛流行,每年新年前年画市场有这种画售卖。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照相馆为招徕顾客,竞相为名伶名妓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图片,来迎合市场需要。
美术的现代转型发端城市文化与大众美术的兴起。现代性追求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百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流,渗透了西方民主创新的思潮。
作者简介:丁一茗,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