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油画中的“光头”人物形象赏析
2019-10-20张广军吕珊
张广军 吕珊
摘要:方力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是“玩世现在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方力钧的个人成就及人生经历,从而研究了他油画人物的特点。其中他油画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即“光头”形象,而这一形象的发展又是走的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关键词:方力钧;油画;光头
一、方立均
方力钧,生于河北邯郸,出生于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专业,现定居于北京。参与过国内许多著名的规模较大的展览。在2013年,方力钧被聘为中国国家画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是当代中国杰出画家的典型代表。代表作品有《打哈欠》《人间世》等。
方力钧成长的年代正是当代许多著名艺术家都经历过的典型的年代,少时正是我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结束的时期,当时适合儿童嬉戏的游戏都被取消或禁止,整个社会陷入阶级斗争为主的意识形态。方力钧小时候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自身长得又是十分弱小,因此常常成为同伴中被殴打欺凌的对象,这些经历都对方力钧长生了很大的刺激。那时候方力钧的爷爷因为是曾经富裕过的人因此成为阶级批斗打压的对象。方力钧那时候的生活也十分难过并且自己留下了阴影。这也构成了他绘画创作对高压政治的态度玩世。这些从小的经历对他后来绘画创作长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方力钧绘画路程
1980年方力钧考上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开始受正规美术教育。198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由于那个年代中国的美术发展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所以学生在这一时期有短暂的自由,可以尝试探索任意方向,不仅如此,一些国外的画展也纷纷来到中国。对中国当代藝术发展以及方力钧等人绘画带来了一定的帮助。1988年,方力钧的毕业作品是一个光头系列,19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中,方力钧自身独特人的风格已经体现的十分明显。1990年的时候,方力钧开始进行黑白油画的创作,到了1991年,方力钧又转变,栗宪庭在文章中还将其创作定义为“玩世现代主义”。2007年方力钧的作品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杂志封面,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绘画被西方认可,逐渐走向世界,同时方力钧的作品也获得了世界更多的瞩目。
三、“光头”符号
说到油画人物特点,方力钧子突出的便是“光头”。想到方力钧,大家首先进入脑海的可能就是他作品中的光头形象了,这俨然成了他的一种标签和符号。1982年方力钧还在唐山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读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不允许学生留长发,班上留长发的同学都被校长训斥,所以全班男生索性集体剃了光头,因了这次行为,光头在他内心里埋下了某种叛逆的种子。后来的创作中最开始画光头时,方力钧只是想创作一个奇怪的能够引人注目的形象,觉得光头很合适,正好能抒发他想表达和体现的感情,也能给人视觉的冲击和心理的互动。
在1985年,方力钧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时,光头的形象就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了根。他的毕业那年的一项作品就是做的一个“光头系列”。渐渐的他发现光头的形象多为单个出现时较为奇怪和突出,但如果以一个光头群体出现时,个体就不在突兀,自身的个性也会大大消失。这是因为一个人在群体力活动时,整个人被忽视的感觉很强烈,但是相对而言共性,则就更加安全一些也更容易适应。
四、“农村包围城市”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以及观察方力钧的作品,我发现他的光头形象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步伐。初期的光头形象主要是以农民形象为原型,形象较为单一,多体现农民的淳朴,但随着“光头”越来越成熟,渐渐的,方力钧笔下的光头形象变得多姿多彩,形象也向城市转化,方力钧自己也地说过变化的原因,这种情不自禁地转变无非是想说明人性并没有改变,乡村与城市都是一个样的。后来,光头形象更是融进了普天大地,不再是封闭的背景,进一步凸显内涵,光头的价值一下子更加广阔起来。再后来,方力钧在绘画创作中主要研究和表达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光头”便成了他的一种抽象一个符号。
五、总结
通过研究和分析了方力钧的经历与油画人物特点,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画家的生活经历会对他的创作风格与内容带来很大的影响。方力钧由于上学时全体剃光头的事情,使他对光头的理解多了叛逆的情感。方力钧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始终坚持着自身独特的风格个,坚持走“玩世现代主义”,和方力钧年纪相仿的这一代艺术家们的童年正值“文革”时期,而后又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成长,因此他们绘画道路的发展以及风格的变化与创新正是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的缩影,体现了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全过程。他们追求标新立异,敢于尝试不同的风格。这也正反映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如今呈现着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发展状态。越来越多的画家找到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将中国油画带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杨燕子.当代油画材料的拓展与艺术呈现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2]巨素社,严虹.方力钧——100个人口述实录方力钧的艺术历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广军,华北理工大学;吕珊,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