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的唐卡创新探索:以唐卡传承人拉孟作品为例
2019-10-20于泽
于泽
摘要: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在漫长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了具有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和神圣属性。现代社会语境下,唐卡面对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双重冲击,唐卡创新也成了画师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尤其当画师们从藏区来到现代城市开始工作生活,对唐卡的创新探索更是成了他们的主动追求。本文以藏族手工艺人拉孟的成长经历为例,探讨在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他在唐卡创新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关键词:唐卡;创新;拉孟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多元化文化对唐卡艺术的影响,唐卡艺术的创新成了艺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对唐卡作品的创新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截至目前,对唐卡创新的研究或集中记录的文献,主要分为三类:其一,魏伟、魏鹏、汤爱青在《轻纺工业与技术》发表的《唐卡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融合表达》,通过提炼唐卡艺术作品中造型、构图、色彩等特点,将其运用到服饰的设计中,促进唐卡艺术与服装设计的融合发展。[1]此类文章多是唐卡艺术与其他艺术(技术)融合的创新,没有涉及具体唐卡作品的创新。其二,杨旦春在《艺术评鉴》发表的《对于唐卡艺术之审美价值与创新性问题的思考》,通过唐卡艺术审美价值与创新性的分析,探讨在今后发展中如何解决继承与创新的矛盾。[2]此类文章多是概括性地去分析唐卡的创新性,唐卡作品的创新只是作为例子出现。其三,辛琳琳在《贵州民族研究》发表的《藏族唐卡艺术的创新与嬗变研究》,通过剖析藏族唐卡艺术在当代视角下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嬗变,探讨唐卡艺术的创新对藏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3]此类文章是对群体的创新研究。以上这些文章都没有落实到具体艺术家的具体作品的创新上。
总体而言,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唐卡艺术本身与其他艺术(技术)融合创新或现代语境下群体唐卡创新的概括性研究。虽然唐卡创新的研究已经逐渐由创新性转向作品的创新研究,但是对个体艺术家作品的研究仍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本文是以唐卡非遗传承人拉孟为例,通过对拉孟在现代语境下唐卡作品的创新研究,探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个体画家到了现代语境下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其自身思想以及创作风格上的影响。
一、拉孟的绘画历程
拉孟,1970年在四川省色达县年龙乡热萨马村出生。7岁时,拉孟便跟随父亲学习画画,父亲指导他构图、上色、教他研习唐卡绘制。15岁时,拉孟已能独立绘制唐卡、制作面具。20岁时便唐卡画界小有名气。
2003年,拉孟告别家乡来到成都,从色达来到成都,新的环境改变了拉孟的生活方式,给拉孟的生活带来了挑战。拉孟说“与色达相比,成都的条件更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唐卡绘制能力。比如,色达的冬天太冷,不适合唐卡绘画。但在成都不一样,温润的气候非常适合画唐卡。同时,成都的资源比色达好,网络发达,查阅资料方便。而且,成都藏文化研究者多,有利于交流学习。”来到成都后,拉孟开始绘制巨型唐卡,如《格萨尔千幅唐卡》《年画神千幅唐卡》等。
2007年,拉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年来,拉孟在成都先后绘制了唐卡作品400余幅,为藏文《大藏经》绘制了彩色佛像图50幅,山水画插图401幅,完成了大量高水平唐卡作品。其中由其创作的《莲花生千幅唐卡》《格萨尔王与三十员大将聚会议事》等作品获得外界评价较高。
2016年12月,拉孟作品邀请展与艺术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他的作品在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广为流传,深受喜爱。拉孟熟练掌握噶玛嘎孜画派的传统技法。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创作了多幅独具创新意义的巨幅唐卡。
二、拉孟唐卡作品的創新表现
(一)绘画题材丰富
拉孟的唐卡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宗教类和非宗教类两大题材,80%以上的唐卡作品都是宗教题材。唐卡艺术所反映的宗教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藏传佛教的各种活动。拉孟的宗教题材唐卡作品主要分为造像类唐卡、人物传记唐卡等。造像类唐卡是以宗教人物肖像为题材,如作品《莲花生》。人物传记唐卡以高僧、祖师等历史人物生平为主要内容,在形式上分独幅画和组画两种,如作品《格萨尔千幅唐卡》。拉孟的唐卡作品除了涉及佛陀造像、宗教哲理、天文历算等传统宗教题材,还包括人物肖像、动物、建筑、风景等非宗教题材,代表作品有《野牦牛》《查宁寺》等。拉孟所绘制的唐卡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唐卡作品题材,在与时代相结合的同时更贴近生活。由此可见,拉孟的唐卡创作主题逐渐从传统的宗教性逐渐转向表现世俗精神。
由拉孟担任总设计师的《格萨尔千幅唐卡》,获得外界评价较高。《格萨尔千幅唐卡》是将70多部《格萨尔王传》以唐卡的形式绘制而成,共计1288幅。画面中展现了《格萨尔王传》中200多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如其中的南方阿色铠甲图,画面中的格萨尔施展各种神通法术,让阿色君臣自觉奉献甲胄和宝物。雄狮王开弓放剑,射死九头妖魔,嘎德抛石杀死了持毒妖孽等一系列故事。记载了当时藏族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其绘画线条流畅而自然,色彩明亮和谐,画面布局爽朗清雅。作品的时空处理灵活,空间布局合理,营造出所绘画情境的真实感和情节的生动性,画面感强,极具表现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唐卡的宗教特性逐渐被淡化,审美和收藏功能日益突出。拉孟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能够让大多数人领略其中的精妙,即便并不从事艺术工作。
(二)拉孟唐卡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拉孟唐卡作品的线条、色彩、空间、造像等具有显著的特征。在线条方面,拉孟在几十年的绘画积累下有着深厚的线描能力,十分讲究线条的应用。线条吸收了汉地工笔画的技法,精致而不纤弱、流畅而舒缓。在不同的作品中线条的勾勒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同时,拉孟对传承人培养中也很重视线描基本功的训练。
在色彩方面,拉孟根据传统唐卡绘制技法的传承和创新中,延续了噶玛嘎孜画派施色浓重的用色风格。以木水火土石草花骨宝贝等九大类色系为核心,注重色彩的渲染,通过点彩、揉色、羽化、薄涂、平染、湿染等多种着色技巧。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拉孟老师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颜料制作与使用方法。矿物质颜料具有特殊的性质,久不褪色,使用起来非常难以掌握。拉孟对色彩的深浅及各种颜料的性质都拿捏得十分到位,使色彩的搭配协调别致,使作品更具有审美情趣,令人观感愉悦。
在空间方面,突破了固定式、程式化的传统模式。在二维平面空间上融入三维的透视画法,讲究层次的变化,距离的远近,常常将佛、罗汉、菩萨尤其是高僧、师祖放在三分之一的轴线上,给故事情节及自然环境留下空间,将山石、树木、祥云引入画面。
在造像方面,传统唐卡的绘制工序严谨,造像量度有着统一的规定。画面中一般以佛、度母、菩萨等为画面的中心,围绕主尊周围多祥云、山峦等。拉孟遵循造像艺术的基本规律,在保证作品原有要造像度量的基础上,着力神态的刻画,心理动态拿捏准确,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特别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其绘制的释迦牟尼、莲花生、财宝天王、格萨尔王等题材的唐卡,人物形态优美,精神气质准确生动。对服装,配饰,八宝,壁龛、手臂动作及人物体态等细节之处的刻画也都细致入微,尤显精致、工巧,使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辨识度的同时,又不失法度之严谨。
以唐卡作品《莲花生》为例,莲花生是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大师。拉孟所绘制的《莲花生》,在艺术形象上继承了藏族造像的传统。画面中莲花生头戴红色莲花冠,面容庄重肃穆,左手托嘎巴拉碗,左肘挟持骷髅天杖,右手持金刚杵,衣穿袈裟,蓄有胡须,坐于湖中的大莲花之上。画面背景中绘有连绵的青山,富有写实意味和自然意趣。在创作技法上与传统莲花生唐卡作品相比,用色不是传统的古雅质朴,而是以青绿色为主。人物与景物相互呼应,融入了汉地工笔画中“青绿山水”的元素,抛弃传统的平面感,以生动的立体感统领整幅画面。线条行笔流畅自如,生动且富于变化,描绘技艺纯熟,令人物鲜活立体。精巧的构思打造出令人向往的环境。
拉孟在构图设色技巧及表现形式上吸收了汉地工笔画的画风,与藏传绘画艺术兼容并蓄,在传统技法上加入了自己对佛教和绘画的理解。其个人艺术风格鲜明,擅长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达了在技艺之上的内蕴精神,发展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创新形象和新的绘画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唐卡艺术的魅力。
(三)现代语境下唐卡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与本地其他唐卡艺人相比,非遗传承人身份让拉孟有了更多对外频繁交流的机会,他主动地有意识学习和吸收能打动他内心的外来唐卡作品艺术语言。拉孟个人已不能用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身份来概括,他成了藏族手工艺人到新生活环境发展的一个符号和名片。同时,拉孟也曾思考:现代语境下唐卡繪画如何突破传统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1.当代唐卡画师多是接受传统技法的训练,普遍没有接受过相应的文化理论教育,导致对唐卡绘画只停留在临摹阶段,没有独自创作唐卡的能力。
2.在现代语境下,传统唐卡表现出明显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不足。多数民间画师缺乏创新精神,但只有具备新式的绘画技巧与绘画风格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和满足时代要求。
3.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唐卡不仅仅作为宗教绘画,更具有审美与收藏的功能。唐卡在现代艺术市场逐渐引发爱好者的关注,喜欢唐卡的人也不再局限于藏族佛教的信徒。作为画师不应跟随大众的喜好而绘制唐卡,须认清唐卡自身的价值。唐卡的内在精神与技艺的传承才是唐卡艺术高度追寻的价值。
三、结语
在现代语境中,传统的唐卡艺术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使唐卡艺术进入了新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拉孟的绘画历程与创新表现反映了唐卡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以拉孟为代表的唐卡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能动的处理自身绘画观念、艺术形式上的发展与创新、延续与突破。创新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推进唐卡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中,需要落实到每一位唐卡画师,自觉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魏伟,魏鹏,汤爱青.唐卡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融合表达[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09):62-64.
[2]杨旦春.对于唐卡艺术之审美价值与创新性问题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9(10):15-17+30.
[3]辛琳琳.藏族唐卡艺术的创新与嬗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