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美术大众化初探
2019-10-20蓝玲
蓝玲
摘要:《良友》画报作为一份大型综合性的报刊,其传播广度与时间长度使之成为一份重要的文化史料。本文基于《良友》画报1926至1937年总计132期刊登的美术图文,深入探究《良友》画报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时代意义,突出其对推动美术传播与艺术大众化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良友》画报;民国美术;艺术大众化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迎来了政治相对稳定、文化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良友》画报1926在上海创刊,并乘势而升,成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画报。1937年因抗战爆发暂时停刊。《良友》画报作为一份大型综合性的报刊,涵盖国际时事、风云人物、文化艺术等领域,堪称百科全书式大画报。历年来学术界对《良友》画报的研究,大多以新闻传播或社会文化学为切入点,将《良友》作为美术史料的研究存在诸多空白。
虽非专业性美术杂志,但在《良友》画报刊行发展的黄金十年里,中西艺术碰撞融合,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相继出现。与此同时,美术改革浪潮兴起,涌现出一批美术院校与社团,美育事业稳固发展,思潮争论活跃,出版业繁荣向上。本文基于《良友》画报发行十年刊登的美术图文,深入《良友》画报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时代意义。
一、办刊理念,崇尚美术
《良友》画报的创刊人为伍联德,早在读预科班期间,他与同学出于对美术浓厚的兴趣合作翻译了《新绘学》,后被商务印书馆录用来到上海。当时的上海街头充斥着众多质量良莠不齐的小报,而伍联德认为 “当时四开大小的单张画报,颇为流行,察其内容,大都缺乏学问之元素。窃以为在文化落后之我国,藉图画作普及教育之工作,至为适宜。”并立志要创办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型画报。在他对不懈努力下,1926 年《良友》画报由此诞生并且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
伍联德后邀请梁得所接手《良友》画报,梁得所对画报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在《与阅者谈话中说》:“总之,《良友》的目标是,在普遍性的园地,培植美的,艺术的,知识的花果。”他将“美的”“艺术的”位于“知识”之前,体现其对美术的重视。在梁得所担任主编期间,扩大编选范围,刊登国内外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使画报成为宣传美育,开阔视野的首选刊物,以致时人赞誉道:“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不嫌其高深”。
梁得所辞职后,马国亮成为新任主编。马国亮曾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后在俄国画家普特尔斯基门下继续美术学习。他主编《良友》画报时,基本沿袭了梁得所“美的”“艺术的”理念追求,并在版面上大幅增加了对美术方面的报道,让其更加系统和专业。
《良友》画报的三位主要编辑伍联德、梁得所和马国亮都有一定的美术意趣,同时兼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他们共同的办刊理念和对美术的重视,使得《良友》画报美术内容和质量都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准。这在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读者的审美情趣。
二、艺术百家,尽在《良友》
在《良友》画报刊行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术领域气氛活跃,可谓百家争鸣。中国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调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东西方美术交融,众多艺术社团组织兴起。画坛呈现岭南画派,海派与京派三足鼎立之势,共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由上文可知,《良友》自创刊伊始,美术领域便是其重点刊登内容。并持续反映美术发展状况,追踪美术动态,在刊行期间对当代美术发展据实而录,见证历史,对艺术百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岭南画派”首先受到了《良友》画报的青睐。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主张“折中中西,融汇古今”,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创制出现代绘画新风格。《良友》画报刊载了一系列岭南画派三杰的作品,并进行了介绍与评论。据笔者统计刊登多达数十期,且在25期以整个版面的篇幅介绍《岭南三画家》,“剑父书画皆纵横洒落,不拘一格;奇峰秀逸遒劲,兼而有之;树人运笔写形,蔼然有诗书之气。三家个性固有不同之点,而其于艺术上之毅力与精神则一也。”对岭南三杰的绘画特点鞭辟入里。除了重点介绍名闻遐迩的“二高一陈”外,还有岭南画派女画家卫淑贞女士、赵少昂个人画展、天风七子之一黄少强等作品也纷纷收入在《良友》画报中。使大众对岭南画派的了解更为全面,进一步提升了岭南画派的影响力。
除了对岭南画派的立体呈现,《良友》画报尤为关注海派画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艺术家留学归来,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欲以新思想新美术改造传统。梁所得主编《良友》期间,富有现代特质的海派文化逐渐兴起,他抓住大众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渴求,对海派画家进行鼎力推介。如从法国学艺归来的徐悲鸿,《良友》畫报在40期为其独开专栏,“有修养之画家—徐悲鸿及所作康有为像”,高度赞扬徐悲鸿艺术造诣之深刻,非一般取巧者所能及。此外刘海粟、林风眠、黄宾虹等海派画家也受到了《良友》画报不留余力的举荐。
面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良友》画报在东西绘画间建构起了一座面向大众的桥梁。《良友》第13至18期,连载了梁得所编译的《西洋美术大纲》,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西方美术理论。第84期至第100期,马国亮推出了“现代中国国画选”与“现代中国西洋画选”系列。在第113期的“现代西洋画派简释”专栏中,特约梁锡鸿介绍“西画派代表作十四种”,包括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立体主义等。学术上的梳理使大众对西方现代美术有了较为整体的认识,客观上促进了美术普及。
三、美术展览,展示传播
“凡有艺术社团的地方,就有美术展览会,这已成为民国中期美术运动的一种规律性现象”《良友》画报对中国现代美术新动态,新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对重大的美术活动及时反映, 全面传播美术动态。美术展览的兴起和繁荣是使美术走向社会大众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绘画的观看方式具有一定私密性,美术作品一般为文人贵族私有财产,看画作为画家学习传统的唯一途径,却被上层阶级垄断。“明清以降,书画更是集中在皇家内库以及少数大藏家的手中,以致垄断和接近藏画都可作炫耀,而看画则是不可多得的奢侈。”直至近代,这种艺术垄断才逐渐被打破。突出表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类美术展览会活跃,个人画展、各个美术社团的展览以及美术学校的学生作业展览层出不穷。《良友》画报对各地举办的重要展事都进行了追踪式的刊载。
在1928年《良友》画报第23期上,画报特辟专栏详细报道了1月1日南京首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在蔡元培先生主持下,1929年国民政府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是当时规格最高,影响也最大的美术展览会,《良友》画报同样进行了较为完备的报道。并在第38期上及时刊登了林风眠的《痛苦》、齐白石的《白菜》、吴大羽的《春》等重要参展作品。同时,各地美术社团的展览活动继续成为《良友》报道的特色,如决澜社的第二第三次展览、广州青年艺术社展览、中华美术协会第一届展等等。
美术展览和《良友》画报,同样作为美术展示传播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对美术作品的观看品鉴方式,从而一举打破封建时代文人贵族对艺术资源的垄断。由于美术展览会的活跃,国民能够近距离欣赏观摩艺术作品。而时人通过《良友》画报,也能迅速了解美术展览信息。进一步促进民国美术在大众间的传播,推动了艺术平民化、大众化。
四、漫画艺术,易懂通俗
“漫画表现手法早在清末已出现,于辛亥革命前后得到迅速发展,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斗争精神一跃成为中国绘画中一门独特的画种。”漫画是《良友》画报的又一主打栏目,每期倒数两页为漫画固定专栏。它包罗万象,传递给大众通俗的、全面的美术信息。《良友》聘请当时著名漫画家如万籁鸣、叶浅予、丰子恺、万古蟾等为其长期供稿,绘制漫画。《良友》画报的漫画内容极为丰富,如第34期的“子恺漫画”,以绘画形式警醒人们爱护动物的重要性;第67至72期连载了万籁鸣《陆小姐》,幽默地表现了当时摩登女性的行为观念;第124期起开始连载叶浅予的《小陈》系列,通过漫画中“小陈”的形象,讽刺当时社会中借抗敌为名铺张浪费、养尊处优的人物形象。可见,不同于其他报刊将漫画作为陪衬,《良友》上的漫画以生动的绘画语言展现社会现实,使美术从阳春白雪成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
五、余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业兴盛,也出现了众多美术刊物,许多美术院校和艺术团体纷纷创办报刊,如上海美专编辑的《美术》、北大画法研究会的《绘学杂志》、岭南画派的《真相画报》等。但这些期刊往往专业性过强,读者需要一定艺术素养,同时受众面窄导致资金不足,被迫停刊,对于美术大众化的推动较为微弱。而《良友》画报的出现,使得报刊在学术性与大众性之间达到一定平衡,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不但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满足了大众对于美的精神追求,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广泛赞誉。且伍联德创办《良友》画报并非只出于商业目的,而是希望 “以出版业保国育民”,对国民进行艺术启蒙,服務教育,传播新知,从而“开导民智,普及教育”。这也侧面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宣扬的“以美育代宗教,以此解决国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思想深入人心。《良友》画报发挥着重要的美育功能,而美育又使美术真正走向大众。
由前文史料梳理可知,《良友》画报发挥报刊媒体的重要导向作,通过对艺术百家的报道,各类美展的追踪,以漫画语言形式传递思想等,推广和普及了美术知识,客观上促进了美术的平民化、大众化。同时,各种美术流派出现,各地美展的兴起,漫画的发展也侧面体现出美术的审美对象和话语权逐渐转移到民间大众之中。艺术不再只是局限于上层阶级,平民大众也一样可以在报刊展览里欣赏艺术。如今美术大众化已成了必然的趋势,数字化时代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数码产品观赏艺术品,而《良友》画报见证了美术大众化的开始,对美术史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亦为当代研究民国美术提供了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