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案设计
2019-10-20姜超英
摘要:《醉花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中的第一首,是李清照前期创作的代表作品。本课设计由“愁绪”切入,通过诵读、想象与探究,带领学生们共同领略李清照所创造的“闲愁世界”。
关键词:思念;愁绪;意象;情感
中图分类号:1207.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9) 08 - 0217 - 01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姜超英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设计思路:《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之一,词中饱含着李清照的闺阁之愁与对负笈远游的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所以,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从“愁”出发,结合词中的典型意象深度挖掘李清照内心的情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诗词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写忧愁的绝妙之处。
(2)反复诵读,品字析句,学习词人的创作技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艺术美。
(2)让学生进入李清照的愁绪世界,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理解基础上诵读,在诵读基础上鉴赏。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品味领会诗歌的美感。
教学难点:
把握品味全词的意象之美。
教法:诵读体味法、关键切人法、引导探究法和拓展训练法。
学法:诵读法、想象法、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引导学生背诵自己记得的李清照所写的词,创设情境。
2.知人论世
请学生回答自己会背诵的李清照词作,并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李清照的生平故事。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李清照的词创作以南渡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李清照词作,多表现闺阁生活与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南渡后,李清照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词中多表现家国情怀与生死等更为宏大的命题。这首《醉花阴》就是李清照早期创作的代表之一,将少妇时期的李清照内心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整体感知,品味音韵之美
自由朗读,学生朗读,听范读。
4.赏析上阕
(1)围绕愁绪,品味首句。
首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
明确:愁。
从本句可看出作者因何而愁?
明确:
天气:天空中薄雾浓云,越压越低,从早到晚,愁绪绵绵,该如何打发这长长的白昼呢?
境遇:独自兀坐,空对着香炉里瑞脑香发出的袅袅轻烟出神,不知不觉,瑞脑香烧完了,也无心去续。
(2)抓住时令与感觉,解读第二句。
哪两个字点明了时令?
明确:重阳。
在体现作者此时感受时,哪两个字最为传神?
明确:
“凉”字,它既指出了作者身体上的感觉,而且更为要紧的是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冷、悲苦的感情。
“透”字,接续“凉”字,既加重了涼的分量,又分明暗示了词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形态。
(3)明确上阕中最突出的写法——借景抒情。
(4)试背上阕。
5.赏析下阕
(1)抓住关键词与意象,共读下阕首句。
明确:东篱,语出陶渊明“东篱把酒黄昏后”;黄昏,凄迷朦胧的视觉意象;暗香,清香宜人的嗅觉意向;盈袖,语出《古诗十九首》其九“馨香盈怀袖”,暗点思夫之情。
(2)结合关键词“比”、“瘦”品味末句。
明确:“销魂”,因思念萦绕心间而神伤。“西风”,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意,这与词人的心境十分相合。“人比黄花瘦”的“瘦”与最初一句的“愁”遥相呼应,相辅相成贯穿全篇的愁绪到这里用一个“瘦”字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3)试背下阕。
6.高考链接
“人比黄花瘦”一句中“比”有的版本写作“似”,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明确:“比”好,人菊争瘦,顿生人不如菊之感,极言相思之苦,一个为相思而苦的女词人憔悴的形象呼之欲出。“似”好,淡黄、瘦削、憔悴之菊与词人互怜互望,互映互衬,展现了一幅形神兼备的人淡如菊的闺中思妇的画面。
7.能力提升
全文无一“菊”字,却处处透出“菊韵”,试赏析其妙处。
明确:上阕,重阳佳节,赏菊习俗。下阕,“东篱”种菊花的地方;“暗香盈袖”菊香;“黄花”,菊色;“瘦”菊的情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意、情态却早已俱现纸上。
8.齐背全词,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美感
9.课堂小结
10.布置作业
背诵《醉花阴》。
作者简介:姜超英,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教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