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2019-10-20高颂

世界家苑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播

高颂

摘要:“社会主义”这个词并非中国创造的,而是欧洲的舶来品。中国人从道听耳食地知道社会主义,到断章取义地介绍社会主义,再到全面系统地探索社会主义,经过了相当长的岁月。江亢虎作为20世纪初活跃在中国社会历史舞台上的热点人物,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党的创始人,在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拟以江亢虎的部分重要活动和思想述说为侧面,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探究一二。

关键词:江亢虎;早期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党;传播

“社会主义”首先出现在欧洲。19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在欧洲开始以资本主义对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盛行。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出现各种流派,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各个思想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主义进行阐述和传播。根据学者们对“社会思潮”的解释,以及“政治思潮”和“政治学说”的区别,可将“社会主义思潮”解释为:政治势力和思想家们为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追求消灭剥削、实现人人平等的意愿主张解决资本主义较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思想潮流。社会主义思想自形成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思潮,指导着各色社会运动。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西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迅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随着列强入侵加深,西学东渐加强,社会变动异常剧烈,思想碰撞异常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开始被中国人所知晓,并逐渐传播开来。

在中国早期介绍社会主义的人中,江亢虎是比较有影响的。江亢虎曾任清刑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日文教习等职。他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游历日本和欧洲,因而受到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从欧洲回国后,江亢虎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并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社会党,开始有规模、有组织地向国人介绍社会主义学说。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各种政治团体,中国社会党也未能幸免,江亢虎被迫逃亡美国。他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传播早期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应该说,江亢虎在中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1 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

1.1 欧洲工人运动推动着西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传播

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推动着西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波及到中国。当时,列宁指出,欧洲的革命无产阶级正在获得亚洲的朋友,而寻找作为支持者的伙伴的愿望是相互的。

1.2 日本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迅速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世界史上的奇迹”,成就日本成为东方一颗耀眼的“彗星”。甲午战争后,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潮蓬勃兴起,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迅速,为中国留日学生译介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思想条件和舆论氛围。

2 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国内背景

2.1 民族危難之际国内变法改革运动兴起

当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候,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仍然顽固地束缚着中国。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反映中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变法主张,迅速得以传播。维新派进行着积极的改革实践活动。20世纪初,中国又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签订等一系列事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运动迅猛展开。在如此时局下,清政府为巩固政权不得不实施“变法”、“新政”与“预备立宪”等招式。“预备立宪”得到了康、梁等保皇派的支持,但遭到了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民报》同以《新民丛报》为喉舌的改良派进行论战,辩论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主张革命还是主张改良,以及是否赞成土地国有制,其结果有益于革命事业,有益于民主共和方案战胜君主立宪方案。

2.2 “经世致用”之学得以发扬

随着清末社会危机的加深,社会思潮开始转向,其主要标志就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早期明末清初,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对专制统治进行批评,倡导过“经世致用”之学。有学者指出,这带有“民主启蒙性”。鸦片战争中,内忧外患,使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勇于抬起头面对现实。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主要代表人物扛起了“经世致用”的大旗。“议论时政、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开眼看世界和学习西方的风气,使文人学者从故纸堆中解放出来,觉醒起来,从而在当时的文化思想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扬了“经世致用”之学,积极改革、求学西方,为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提供了思想条件,为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培育了良好的土壤。

2.3 中国近代教育兴起与留日热潮的形成

洋务运动时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为讲“西学”,总理衙门在京师先后设立了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日文馆等。这是中国第一批官办洋学堂。洋务派多次组织派遣留学生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学习。留日热潮加速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成为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江亢虎早期的的社会主义思想就产生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3 江亢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对社会主义概念的审视与分析

江亢虎认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觉得“世界一切尚未达到最圆满时代”,而去寻找一种最真善美的境界,直接的原因则是:“因经济困难生计不平等”,改变这种状态的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彻底的改良,推行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最初传入中国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知识是相当模糊的。在介绍社会主义来中国的过程中,江亢虎也不得不对社会主义概念进行多方解释。在《社会主义研究会开会宣言》中,江亢虎指出了社会主义是“正大光明之主义”,“和平幸福之主义”,“建设之主义”,“大同之主义”,“世界通行之主义”,“人类共有之主义”,这是他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解释。此后,江亢虎在分析社会主义动机时指出,“推翻现世界道德习惯法律上种种恶劣,欲为彻底之改良,此种主张即社会主义是也”。反映出江亢虎的社会主义具有改良主义色彩。

对于社会主义的流派,江亢虎也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分为“无治主义”即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四种。

3.2 杜会主义达成方式的选择以及具体实行办法

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上,江亢虎认为有和平与激烈两种,和平手段即为“由教育实业输进,以全社会大多数之同意起行”激烈手段则“先举大革命,大罢工,伸现社会恶制度破坏无余,然后重新改造、建设,丝毫不受历史与习惯之拘束,而纯由理想实现之”。江亢虎选择的是前者,在具体做法上,江亢虎主张以下几点:

3.2.1 教育普及

江亢虎重视平民教育问题,尤其对女子教育格外关注。教育普及贯穿江亢虎一生的思想,在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社会主义纲领的基础之一。江亢虎在国内发表演讲的第一篇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就是《社会主义与女学之关系》。江亢虎的教育普及观念主要侧重于教育机会的平等。江亢虎把教育的不平等看作社会上一切不平等的根源,认为经济不平等源于能力的不平等,而能力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3.2.2 遗产归公

江亢虎在“三无主义”学说中提出了“无家庭主义”,因此提出要废除家庭制度,从而推导出要实行遗产归公,具体方法则是“自由营业”、“财产独立”。江亢虎认为继承权不仅维持着生来的不平等,还导致了个体的道德败坏。人们继承的财富是不合理的,而且这会造成个体对家庭寄生虫似的依赖。“自由营业”是指一到责任年龄,则使每个人各谋生计,“人竭其才,自求多福”。这样就可以使“贤者绝尘高步,不肖者亦不敢游手好闲”。所谓“财产独立”则是财产必须依靠个人能力得来,否定遗产继承所得,而且个人对财产的支配权以有生为限,死后要一律充公。在江亢虎看来,遗产归公制度是“平均贫富逐渐施行最敏妙之方法”如果实行得当,则“必无甚富极贫之两阶级,而于社会主义之成功已思过半矣”。

3.2.3 专征地税。

江亢虎的专征地税主张来源于美國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年欧洲游学回国之后不久,江亢虎就发表了《介绍地税归公之学说》,向国人介绍此种学说。江亢虎认为:“社会主义多主张土地国有者,诚以土地为致富之源,土地归公,则大地主大资本家之淫威可以少杀,而劳动者亦得脱主奴之关系,而同饮此一杯羹。”显然,在这里江亢虎将“土地归公”等同于“土地国有”,其提倡“土地归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剪杀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剥削,使劳动者得以生存。由此可见,江亢虎的社会主义思想带有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但他与一般的无政府主义者又不完全相同。首先,他并不完全否定政治,他所否定的只是“官僚政治”,或者说“强权政治”而对于“人民政治”,即“自治政治”,非但不否定,而且主张其“日臻于繁备”;其次,在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手段上,江亢虎也与一般无政府主义者不同。既不主张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也不要求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消灭雇佣劳动的剥削制度和阶级。在他看来,只要人人都在成人之前“受一致之教育”,成人之后“各谋生计”,不受供养,也不供养于人,而死后又实行遗产归公,不给子孙继承,社会主义的“极乐世界”就会自然到来。

4 结语

江亢虎是中国早期杜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者之一,但是,他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投靠了日本帝国主义,堕落为一个无耻的汉奸。这些经历影响了人们对他的早期思想与活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笔者认为对于变化多端的历史人物,应该根据他们的思想与活动的变化并结合具体历史环境分段进行考察与评论。

参考文献:

[1] 吴雁南.《清末社会思潮》[J].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 [日]小山弘健、前田光辉.日本帝国主义史[J].转引自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编写组: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J].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 [日]井上清.日本历史[J].转引自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编写组:《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J].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传播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