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2019-10-20吴德术

世界家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半径面积三角形

吴德术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优劣是  由学生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学生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  件,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要全面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有学者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轻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和内部动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付诸于实际行动,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形成较强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以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者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作为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且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

2.1 课始要启发学生参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课始教学的:课件出示本地最大规模也是同学们最熟悉最常出入的西亚超市的各个商品购物区,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我随即问: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那在超市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钱”,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钱?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把自己的购物体验和大家分享。一个个紧扣课题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进入新课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2.2 课中要指导学生参与

学生要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有参与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参与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主要有:

(1)动手参与。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而生動的感性思维材料,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思之有源。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课中我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一是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说说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二是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它的面积你会计算吗?用什么办法可以求三角形的面积呢?三是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图形,有的学生拼成了一般图形;有的学生拼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成了长方形。四是问学生:你认为拼成什么图形比较好?为什么?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动脑参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思维是关键。所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要用脑去参与。参与时主要是解决怎么想和想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在知识关键处、转折处设问,通过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表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求同、求异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从而探索新知、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发展能力。

例如:正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例.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有什么特点?

3.什么量随什么量的变化而变化?

4.从左向右看时间和路程是怎么变化的?从右向左看呢?

5.变化有什么规律?

6.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启发,学生发现了:任意两组相对应的四个数都可以

组成比例,由此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

又如:在一堂课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4 5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一般学生是先求出半径的平方,再求半径,但是学生求出半径的平方是4 5时,无法求出半径,此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半径需要求吗?如果不求半径,知道半径的平方能求出半圆的面积吗?学生经过思考,弄清了知道了半径的平方也能求出半圆的面积,再用半圆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就是阴影部分的面积了。

(3)动口参与。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只有充分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学生用脑去想什么、怎样想是看不到的,是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结果、思维的过程和解题的思路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对学生的表述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以纠正,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课尾要保持学生参与

课尾要进行精心设计,及时反馈,让学生体验在参与中获取知识的乐趣;可以用积极的评价、表扬、鼓励来保持参与;也可以留趣,对知识巧作孕伏保持参与;也可以巧设思考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保持参与等。总之,课尾要做到课虽尽但意未了,保持和发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关系,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条件,逐渐引导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达到“会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升的研究”(编号:JCJYC1904153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城县教体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半径面积三角形
圆锥曲线“角度式”焦半径公式的应用
面积最少的国家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画一画
圆的切线学习“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