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居民社会责任素养概念的研究

2019-10-20李明旭

世界家苑 2019年12期
关键词:社区居民社会责任感社区教育

李明旭

摘要:培育居民社会责任素养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居民社会责任素养包括居民对自身、对他人、对社区以及对国家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动。这一素养是实现个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素养,是构建良好公民社会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感;社区居民;社区教育

1 问题的提出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伦理关怀和道德情感,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关键素质与形成社会良好风尚的重要因素。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中外教育语境中皆有体现。如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与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际层面,当代教育面临发展危机,各国结合当代社会发展愿景和公民个人生活需求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其中社会责任素养是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生活中,个体若具备社会责任素养,不仅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社区归属感,还有利于促进社区的整体发展,实现善治。基于此,培育居民社会责任素养应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在知网上以“居民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素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相关文献数量极少;又以“社会责任感”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发现硕博士论文和期刊共有1700多篇,但大多是有关中学生、大学生、高校、企业的研究,缺乏对居民社会责任素养的专门研究。因此,本文拟对社区居民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特点与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2 社区居民社会责任素养的概念

2.1 社会责任素养的研究情况

国外对社会责任素养的界定有多种表述。欧盟将其界定为社交和公民素养,从知识、技能和态度描述;法国将其定为社会交往与公民素养,从知识、能力和态度阐述;美国将其定为生活与职业素养,表现为领导和责任;日本将其界定为实践能力,表现为能力,参与力和责任。新加坡将其定为价值观素养或共同价值观,提倡国家利益至上,家庭为根,社会为本,注重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倡导协商对话,达成共识,避免冲突,注重多种族和宗教的和谐发展。社会责任素养在我国更多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很少有人谈及社会责任素养这一术语。陈蓉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事物及其发展有强烈的关切态度,是一种人格特质而不是自然反映。梁笑莹认为社会责任感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等,英语词汇为responsibility,obligation,duty,liability等。从对象上社会责任感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吴康妮认为认为责任感属于社会个体而非群体,属于自律而非他律,社会责任感的动机是自爱与利他的统一,其形成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内容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社会责任素养培育途径上,林崇德认为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把社会责任素养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并开发专门的课程,采取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虽然东西方在对社会责任感或社会责任素养的表述上略有差异,但具有共性,即社会责任素养是在社会民众社会交往情境下,个体承担一定责任或任务中形成的亲社会认知、技能与态度与行为的综合。

2.2 社区居民社会责任素养

2.2.1 居民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

基于上述文献研究,笔者认为居民社会责任素养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层涵义。广义的社会责任素养是指社区居民对自身、对他人、对社区以及对国家的社会责任认知、情感和行动;狭义的社会责任素养仅限于居民自身、对他者、对所属社区的社会责任认知、情感和行动。另外,居民社会责任素养的动机是利他与自爱的统一,即居民社会责任行动需要满足他者需求,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如居民帮助社区中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进城务工者等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但在帮助他者的同时,帮助者自身也会体验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2.2 居民社会责任素养的特点

社区居民社会责任素养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建构性的特点。首先,居民社会责任素养是综合的素养,是居民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的综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叶浩生等人认为责任心是在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个体责任特质、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的心理状态和过程。因此,作为下位概念的居民社会责任素养同样也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和过程。其次,社区居民社会责任素养具有发展性。伊琳娜.博科娃曾指出,当代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于尊重和尊严平等,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结为一体。居民在培育社会责任素养过程中会发展其学习能力,内化知识结构,改观价值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也会促进社区风气的净化与文化氛围的营造。最后,社区居民社会责任素养具有建构性。社区大环境是居民责任素养培育的场所。居民在社区中扮演多种角色,角色的多样性会导致其社会责任的多样性,要求居民在不同情境下转换角色,并遵从某一角色特定的规范与制度,确立关于特定社会角色的认知,培养特定角色的情感并自觉形成特定角色的行动,因此这一素养具有建构性。

3 居民社会责任素养的价值定位

3.1 是实现个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素养

居民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是为了造就更好的“社区人”,使其更好融于社区环境,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形成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正如核心素养所提倡的,核心素养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个体成功生活与健全的社会,更好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另外,居民形成社会责任素养后会造福于社区,净化社区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与发展社区,实现社区治理的目的。

3.2 是构建良好公民社会的重要条件

身份制度认同、社会行为认同和自我角色的认同(核心)是公民身份认同内涵的组成要素。其中,自我角色认同表现为对个体对公民身份本身涵义的认可、对伦理道德标准内涵的理解、对个体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对自身责、权与义务理解、对个体间关系的理解。而社会责任素养是个人对他者、社会、国家的责任认知、情感和行为,强调个人的担当精神与奉献精神。居民形成社会责任素养后会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与社区建设活动,促进所在社区的发展,增强社区凝聚力,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居民可以就社区发展问题承担一定的社区发展项目,本着“我为社区”的意识,共同承担发展社区的责任,促进社区的发展,如社区居民就社区环境问题展开讨论,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身体力行,共同美化社区环境。换言之,居民通过积极参与和民主协商促进社区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对所属社区和自身身份的认知,建立对社区、对社区其他居民的积极情感,采取有利于社区发展和睦邻友善的行动,在社区实行自治和自理,进而推动秩序良好公民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黄四林,林崇德.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2] 冯博.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9.

[3] 陈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4] 梁笑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广东外语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5.

[5] 吴康妮.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6.

[6] 李明,叶浩生.责任心的多元文化视角及其理论模型的再整合[J].心理科学,2010(03).

[7]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8] 鐘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9] 石艳.公民身份认同与公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4(02).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社区居民社会责任感社区教育
社区居民主动输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