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质小木偶的制作
2019-10-20郭松涛
郭松涛
摘要:本案例根据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借助简单的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条件的实践载体,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具体。实践表明,通过竹质小木偶的制作,引导学生在动手设计、制作的活动中掌握常用木工材料的加工方法,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实践载体;加工工艺
1 设计缘起
本学期,在完成《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学任务后,我给学生安排了一节实践课,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用金属或者木头去练习锯割、锉削、钻孔等技能,学生很快就会觉得乏味和无趣,学习兴趣将很难维持。因此,不妨找一种模型来作为技能练习的载体,用明确的制作任务来提高趣味性,让学生在追求成就感的过程中更加优质高效的掌握操作技巧、提高动手能力。为此,我安排了竹质小木偶的制作项目,期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尽快掌握木工材料的加工方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更适合通用技术实践的载体。
2 学情分析
有利条件:第一,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只要是感兴趣的东西,他们自然就愿意认真的去研究和制作,该项目符合学生的心理认同。第二,由于该项目结构简单,所用材料便宜、易得且易于加工。材料和经费都不成问题。不利条件:第一,学生的活动时间有限,一节课需完成设计、制作、评价、展示,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安全教育至关重要,要求教师实时地对各种加工工具的错误操作加以纠正,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模型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各种不同加工工艺所需工具和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初步建立流程、系统、控制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次制作活動,巩固对相关工具和和设备的操作能力;通过对各个配件的组装和最后的展示,初步建立流程、系统、控制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次制作活动,从中体验技术设计的力量,体味动手制作的快乐;通过对相关工具、设备的正确操作,养成科学严谨的做事态度,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相关工具和设备的规范操作。
教学难点:养成科学严谨的做事态度,初步建立流程、系统、控制的思想。
5 教学资源准备
每组所需要的工具:手锯1把、桌虎钳1个、锉刀1把、磨床1台、钻床1台、小刀1把,钢直尺1个、铅笔1支。
材料准备:细竹竿2节、细线50厘米1条、纽扣2个、牙签2根、白纸1张。
6 教学过程
6.1 任务介绍与设计
任务介绍:制作竹质小木偶项目;操作目的说明;材料、工具说明;参考方案说明;制作要点说明;注意事项说明。大约用时十分钟。
学生设计方案,画出设计草图。
6.2 制作步骤
(1)划线
(2)锯割
将一节细竹竿锯成一个长段作为身子、四个短段作为四肢。
(3)挫削
用锉刀或者磨床对每段竹节进行打磨,细处理
(4)钻孔
在长段中上部进行钻孔,要求钻透。
(5)连接
按照相应的流程,先用细线的一端系住一根火柴杆,另一端从一侧的上肢到下肢,穿过两个纽扣之后,再通过另一侧的下肢到上肢依次穿过,最后用另一根火柴杆固定。
(6)调试
选择两个板凳对在一起预留的缝隙,进行调试,一边调试一边改进,要求通过控制下方的细线能够做出多种标准姿势。
(7)优化、表面处理
对作品进行优化,修饰。
(8)展示、评价
各组集中展示,通过对作品的设计图纸和最终作品的相似度,作品的控制姿态,还有做工的精细程度,以及体现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7 教学反思
(1)学生对小木偶的设计很陌生,不知道该怎样设计才是合理的,有的画不出方案,有的画了方案实现不了、有的干脆没有方案就直接制作。能够根据现有的材料、工具和设备统筹对设计进行系统分析还有不少难度,再加上时间紧,有些小组,也只能是草草了结。
(2)竹质小木偶的制作,属于简单的木工小设计,虽然不像金属材料的加工难度大,但该项目的设计基本涵盖了加工工艺的几个关键工序。与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吻合。
(3)这个项目还涉及到了流程、系统、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
比如,竹质小木偶项目的组装过程,就是一个流程;这个流程中的时序有的能颠倒有的则不能。特别是用细线连接纽扣的环节,不能出错。一不小心被迫拆开重来,耽误了不少时间,这些都需要科学的设计。再如,所给的材料、工具、设备、时间,这是约束条件,设计的方案要兼顾它们之间的协调,体现系统分析的思想。对于小木偶的展示环节则体现了控制的思想,它是标准的开环人工控制系统,给它一个输入对应着一个输出。这些都是《技术与设计2》中涉及的内容,提前让学生领悟一下,对于技术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4)从表面上看,实践教学,效率低,靠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教学效益比不上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在实践中有什么感悟,老师往往无法了解。每每遇到学生小声说出“噢,原来是这样”,我聊以宽心。事实上,实践载体所带来的收获是一种长效的、深远的影响,是只靠理论教学无法获得的,要靠学生相当长的时间去慢慢体会。
现在的教学总是大而空,这是我们通用技术同仁们共同面对的困境。不断寻找可操作的、有效的实践载体,实现技术课程教学的新突破,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 顾建军.技术与设计[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安徽省萧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