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
2019-10-20刘晓姗
刘晓姗
地狱是黑,天堂是白;妖魔鬼怪是黑,仙佛神灵是白;歪门邪道是黑,正义凛然是白……人们总喜欢用黑白暗示两个对立事物的本质,似乎黑总代表着阴暗、邪恶,而白总代表着光明、正义。两者总是作为对立面存在,这大概是因为它们是色盘中最为极端的两种颜色。
可是,黑与白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般水火不容吗?
当年,一部名为《大话西游》的电影广为流传,其中最震撼我的情节,是孙悟空的妖魔化——这是一个典型的由白向黑的转化,观众被黑化的悟空惊心,却并没有觉得这个曾经白得干净,现在黑得彻底的悟空令人无法适应。可见,黑白的转化是合乎情理的。黑白也从未被分隔千里。并且我认为,它们甚至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黑与白都表达着一种低调、冷淡的情感。一提到黑白,很容易想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机。与现今色彩丰富的高清电视机相比,它就显得十分单调。可黑白画面在很多人眼里别有一番风味,没有花里胡哨的渲染,以最原始的方式,不加任何色彩地放映一个个故事。其他色彩又哪能像这般中肯?
其次,黑与白皆干脆利落,这一特征与灰相比更为突出。灰——是黑与白之间的中间地带。其实它并不属于黑白的任何一派,它既没有黑的深意,也没有白的明了,总有一种是非不明的混沌感。处在无尽的灰里,心中也会不自觉地压抑、沉重。所以我是不喜欢灰的,因为它总让人迷失,有优柔寡断之感,全然不如黑白那般果断。
再次,人无论是处在无尽的黑还是无尽的白中,心中的无助、空虚与恐慌都是其他色彩所不能比拟的。这里就表现出除色差外,黑白还有一大异处——黑暗中更多的是无知,白茫茫中更多的是空荡。
黑夜总是人们心中最具特征的“黑”的代表。一提到夜,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词便是“伸手不见五指”。即便是晚归路上的燈也无法驱散黑夜带来的恐慌,更不用提那天上的微弱星光。不过对文人骚客来说,夜似乎是个不错的灵感来源。从古人们在黑夜中思绪的解放,到近现代文人在黑夜中感情的喷涌,想必这些在白昼下都是无从得来的。因为在夜晚万籁俱寂的时候,人就像独处在一个密闭的黑屋子里,周身的“黑气”带来一种包围感,与自己同在的,唯有自己的灵魂,在这里进行的只会是一场场最真切的交流。
而相对的“白”的代名词是白昼。白昼从何而来?日光。当然,灯光也可以营造出类似的意境。之前所提到的,白往往象征着正义,这种约定俗成的思想根据从何而来?正义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背景产生,也就是不怕曝光。这样正义就可以解释成为人处世的坦荡磊落。而白正是给人以这样的感觉。
不过,人处在一片白茫中,似是仙境,却也像极了处在聚光灯下,被照得无丝毫隐藏之处,而有无数的“观众”在注视着这一切。那种毫无保留的暴露感,充斥着周围的环境,慌乱、局促、尴尬油然而生。
黑并非总是深渊,它也常常予人慰藉;白也并非总是明亮,它也常常带来不安。黑与白各有其道,但它们终归不是对立的,就像长江两岸的山峰,虽对望于两岸之间,却又一起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就像那朝霞与白露,同样来自云彩,同样美丽。
【评点】
文章选材新颖独特,通过深入解读“黑”“白”这两个直观鲜明的意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即“黑与白各有其道,但它们终归不是对立的”,立论深刻,观点颇有见地。论证过程层递推进,从相互转化到彼此独立,黑白的象征意义在变化中得以凸显。文章辩证分析,强调黑与白并非绝对意义上的黑暗与光明,它们只是特色不同的一体双面,观点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何文魁
【心灵物语】
曾经历了许许多多,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幸福:过恬静的隐居生活,尽可能对人们做些简单而有用的善事,做一份真正有用的工作,最后休息、享受大自然、读书、听音乐、爱戴周围的人。这就是我对幸福的诠释。
——舒仪《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