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

2019-10-20刘雅君马桂芳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海西柴达木青海

刘雅君 马桂芳

“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教学培训项目是青海省委党校和海西州委、州政府合力打造的教学培训科研咨询项目。项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新战略,努力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

2018年8月30日至31日,省委书记王建军和省长刘宁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调研。王建军指出,全省要发展,海西任务重。加快海西发展,关键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发展规律,把想法和办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优势,选好主题,保持发展定力,明确主攻方向。要努力在绿色发展上有新作为,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有机结合,做好盐湖资源保护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旅游统筹规划深度开发的四篇文章。

刘宁指出,海西是推动全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培训项目,立足海西州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坚持改革创新、共建共享的原则,立足省情,面向省内高层次主体班次及省外班次的培训需求,依托海西在新青海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在教学培训、科研咨询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优势,共同开发“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教学培训科研咨询项目。培训项目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党性修养”“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特色文化与全域旅游”五个主题,由省委党校与海西州共同合作建设现场教学项目,这将有助于挖掘海西在新青海建设中的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总结提炼海西经验,探索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途径,使教学科研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党性修养

省十三届四次全会指出:青海精神是青海最宝贵的财富,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于是新青海精神应运而生。省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青海省情,与时俱进,精准定位,科学定义了“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青海必须要有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来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

“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党性修养”是“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培训项目的第一模块,通过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员对海西精神的形成、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弘扬海西精神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员到将军楼、6221 2部队等现场教学基地听一听、走一走、看一看,直观地把基层党组织的实践、经验和做法展现给学员,引导学员思考: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和组织领导力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何在。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和研讨交流,以生动的党性教育课引导学员思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意义,在新青海建设的实践中如何在历史传承中弘扬好红色精神。

二、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发展

“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发展”是“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培训项目的第二模块,是为促进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教学模块。探索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是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要求,对于探索资源型、生态脆弱型地区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010年3月15日,由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关于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总体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驗区被纳入国家层面进行推进,到2020年将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听取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对青海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

2018年7月23日至24日,中共青海省委召开第十三届四次全会,会议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现阶段要着力打好“四张牌”,其中第一张就是要打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张牌。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盐湖产业向新材料领域拓展,以做大做强锂电产业为重点,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向系列化、高质化、多样化发展,加快建设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集群。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循环经济成为发展主导模式”,为“建设更加富裕的新青海,使全省综合实力强起来,让各族人民过上有保障、有质量、有尊严的好日子”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认知现代循环经济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二是明确建成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是科学发展新出路:三是针对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难点进行分析:四是推进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发展”教学模块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政策的学习,使学员明确发展循环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明确青海省重大经济举措的理论、政策依据。通过对青海省情、柴达木区情的分析,使学员认识到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必要性。通过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实践进程的介绍、循环经济试验区中龙头企业的现场考察,分析青海省在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存在的难点,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青海省推进国家先行区建设建言献策。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期间,亲临柴达木,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其一便是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2018年省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对深入实施“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做出战略部署,全会强调,要立足于生态保护优先,这是青海省委省政府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的战略途径和现实需要。

“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是“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培训项目的第三模块,青海作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其生态地位无可替代,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因此,对于青海来说,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青海最大的责任。

柴达木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的交通枢纽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柴达木,盆地是举世闻名的“聚宝盆”,地域辽阔,富含多种矿产资源,且储量大,其潜在开发价值十分可观,但自然条件恶劣,土地沙化、风蚀、盐渍化严重,是青海生态建设任务最艰巨的地区,在生态建设中处于特殊地位。

因此,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海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海西州通过整合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培育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目前,已进行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屏障和绿色产业体系。海西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成为新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案例和学习示范。

第三教学模块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使学员了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现阶段取得的成效,深刻认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在海西的实践,包括主要着力、机遇和挑战。提高学员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增强推进美丽新青海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对绿色矿业、生态产品等绿色发展企业的实地考察学习和研讨交流,引导学员深入思考海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及其解决思路,形成理性认识,指导和推动海西州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相关工作。

四、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鉴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在于城乡之间,十九大报告强调,着眼于城乡关系发展实际和未来新型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关系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城乡发展的融合程度不高,发展差距日趋扩大,城乡二元分割依然是突出的社会问题。有效增强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走融合发展之路,才能彻底打破城乡固化的樊篱,实现城乡互惠,和谐共生。

“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是“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培训项目的第四模块,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及城乡融合在我省实施的现状、问题,对成功的先进经验有一定的认识。从理论层面认识城乡融合发展是对城乡优势资源的统筹利用,既要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乡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要素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要在实践中把握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社会功能、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城市和乡村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求同”,突出一体化,也要“存异”,避免同质化。切忌颠覆性地改变乡村的自然风貌、空间格局和人居环境,生搬硬套城市建设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新农村不能成为城市建设的简单翻版,应该建成留得住乡愁的生态样板,成为文明富裕、更具韵味的美丽家园。

五、特色文化与全域旅游

2018年8月3日召开的海西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海西地域面积广阔,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独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自驾游体验的绝佳地域,要进一步挖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景区品位,打造特色品牌,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推动全州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特色文化助推海西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题,通过对海西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对文化旅游点的分析,有助于引发学员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海西实现全域旅游发展、全景海西打造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特色文化与全域旅游”是“新青海建设在柴达木的实践”培训项目的第五模块,专题围绕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文旅融合,使学员在认识文旅融合的动因与意义的同时,了解文旅融合对于推进海西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为海西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全景海西的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第五模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化与旅游。通过对文化与旅游关系的梳理,认识各民族地区要想与别的地方相抗衡、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挖掘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多地吸引游客的到来,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

第二部分:文旅融合。通过文旅产业性,质的分析,探索文旅融合的动因及文旅融合的意义。

第三部分:海西州以特色文化推动旅游业转型。从打造核心景区、夯实发展基础、推进重点项目、壮大产业规模、创新宣传方式、打造特色品牌、提升行业监管、优化服务品质.推动产业融合、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对海西特色文化推动旅游产业转型进行探索。

第四部分:以特色文化推动海西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个背景下,把文化与旅游攥成“拳头”,既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又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

通过学习,让学员在认识海西、了解海西的同时,思考海西在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全景海西过程中文化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海西柴达木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柴达木映画
大自然,令我陶醉
大美青海
柴达木映画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