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驳地铁的微循环公交线路布设方法

2019-10-19马筱栎

关键词:轨道交通

马筱栎

摘 要: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城市微循环公交既可以补充常规公交、城市快速公交及大型轨道交通的作用空白区,又能有效的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因此在常州市微循环公交的未来设计和建设中,研究其框架结构的线路布设方式极为重要。本文研究内容包括轨道交通典型站点的选取、微循环公交线路具体站点和服务范围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微循环公交;衔接布局;轨道交通

0 序言

轨道交通出行属于多因素组合体,其兼具行程可中断性、选择多样性、需求丰富性及反馈难收集性等特征。围绕多类型接驳体建设的设施及服务在特定情景中会削弱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优势。微循环公交系统的布设能有效提高旅客搭乘公交出行的便利性,是公共交通的又一有力补充方案。微循环公交线路设计和布设可有效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动脉”形成互补,达到求同存异的互利共生。微循环公交系统的建设可有效提升公共交通的最大负载能力[1],增加公共交通在居民出行方式中的占比。

1 微循环公交分析

1.1 微循环公交的概念和特点

微循环公交,亦称“微型公交”,主要用于衔接城市公共交通,结合微循环通行线路站点少、里程短、客流集中、道路复杂的特点。只有提升地面公交的运行效率,打通主干公交间的“微循环”,减少公共交通覆盖盲区,降低居民出行成本,力争“地铁到站,公交到家”[2],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城市整体交通压力,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利用率。

微循环公交的运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微循环公交由常规公交的定点停靠向需求响应性转变;制约微循环公交运行的因素更少。与常规公交相比,微循环公交更灵活、轻便;与私家车相比,微循环公交成本更低且不受限行制约[3]。

1.2 微循环公交与轨道交通线路的衔接方式

在设计微循环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站点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国际上较为常用连接轨道交通和微循环公交的方案主要有:平行接驳、上下衔接、交叉接驳[4-6]。

平行接驳:微循环公交车可直接在道路一侧停靠,利用地下通道完成与轨道交通站点衔接;上下衔接:微循环公交站点和轨道交通站点处不同平面时,可通过特定路径使微循环公交到达站和轨道交通出发站处于同一侧;交叉接驳:部分运行负荷较大的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峰值时间持续长,若采用沿线停靠法将会直接导致乘客拥挤[7]。

2 接驳地铁典型站点的微循环公交线路布设方法

2.1 线路布设原则

接驳常州地铁一号线的微循环公交线路在投入运营将会与该区段的常规公交线路互为补充,发挥两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最大利用率,避免恶性竞争,实现两者的最优利用效果[8]。所以必须遵循: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每条微循环公交线路布设必须符合城市的整体規划[9]。

(2)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分析侧重于对事物性质的鉴定,多用于前期数据较少的情况,而定量分析主要借助数学工具对积累数据进行分析。后者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支持。调查资料是否丰富、连续、精确,从根本上决定了布设方案是否可靠[10]。

2.2 接驳微循环公交的站点选取

确定微循环公交线路的服务范围,建立该线公交的起始站集合及终点站集合;根据相关客流调查数据在起始站点集合及终点站集合中,选取一点作为该条线路的起始站点和终点站;[11]在非直线系数和线路长度的约束条件下初步构建接驳微循环公交线路[12];将拟定的线路与现存公交线路进行比对,排除重复路段;对确定出的微循环公交线路进行检验和优化,从而得到最优可行线路。典型站点的微循环公交线网布设后该条微循环公交线网是否得到了优化,能够避免与常规公交恶性竞争,形成互补,达到线路价值的最大化。

3 结语

微循环公交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交通形式,在其布设完成之后,势必会对其他公共交通形式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也会造成居民公共出行方式选择的困扰。由此可见,微循环公交线路的优化工作尤为重要。通过模型的建立完成对典型站点的线路优化,并可以验证该布设方式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将此思想放射到其他站点微循环公交线路的布设。

参考文献:

[1]吴醒.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微循环公交线路布设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2]武苗苗.城市微循环公交客流特性分析及站点规划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3]魏强.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公交微循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4]刘松.西安地铁与常规公交一体化分析[M].山西青年,2013(08):58-69.

[5]赵保峰.浅谈地铁与公交接驳运营优化组织[J].科技创新导报,2011.

[6]张小亮.TOD轨道交通线路交通衔接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37(12).

[7]顾嘉,唐永升,李寄.虹桥枢纽各交通中心与周边社区的公交衔接体系分析和优化[J].公交与汽运,2012.

[8]叶霞飞,顾保南.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J].中国铁道科学,1999.

[9]姚凤金,杨浩.旅客枢纽换乘时间调度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8(01):133-137.

[10]马红江,罗徐,陆百川.山地城市公交线网优化措施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25(04):108-110.

[11]张秀娟.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析[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0):30-45.

[12]黄栋.基于区域划分的智能交通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基于熵权法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仿真软件在《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维护》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氢燃料电池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初期客流预测方法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基于网络化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设置研究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