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研究综述
2019-10-19甘小荣
甘小荣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是指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改变。大学生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创伤性的事件在所难免,创伤性事件可能引发经历者抑郁、焦虑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负性心理结果,但也会带来某些积极的改变。Tedeschi和Calhoum(2004)首先对PTG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感恩以及认知加工等都会影响PTG,其中这个认知加工过程即反刍思维。反刍思维(rumination)是指当个体遇到负性压力性事件时,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针对反刍思维与PTG的关系,前人进行了大量研究。涂阳军(2010)针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后指出,反刍思维可以促进创伤后成长,其机制在于创伤事件的心理应激能够激发人们的认知加工,当这种思考转向建设性的加工时,个体会对创伤后的自我、他人和世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PTG的形成,郭素然(2011)针对大学生创伤事件后的反刍思维研究也支持了涂阳军的观点,认为大学生经历创伤事件或是负性生活事件后,采用反刍思维的方式不断体验感受,探索其可能的原因以及分析事件带来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有所帮助。而Whitmer AJ(2013)却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跨诊断的病理过程(Transdiagnostic Pathological Process),这种病理过程是造成药物滥用、饮食障碍以及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利于PTG的产生,陈骁(2015)也指出当个体遇到创伤性事件时,反刍思维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个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由此而见,反刍思维是把双刃剑,创伤事件或是负性生活事件后,个体既有可能因为反刍思维引发焦虑、抑郁甚至PTSD等障碍,也有可能因为反刍思维对创伤后的自我及世界形成积极认知进而产生PTG。蒲廷娅(2017)指出出现上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的研究者将反刍思维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与创PTG、PTSD的关系,忽略了反刍思维的不同类型成分在创伤后心理变化中所产生的作用。她分别研究了主动性反刍、侵入性反刍与PTG的关系,提出反刍思维中的主动性反刍与PTG呈正相关,而侵入性反刍与PTG则相关不显著。
综上所述,前人对创伤后成长(PTG)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确立了主动性反刍的重要作用,也肯定了其他影响变量如人口学因素、人格特征等的作用,但是关于侵入性反刍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却不甚明确;其次,针对PTG的诸多影响因素,前人只是简单进行罗列,并未明确每个影响因素对PTG的具体作用,即前人并未构建PTG产生的综合模型;此外,目前研究也未提出促进PTG产生的具体建议。为构建大学生创伤事件后完善的干预体系、转变创伤事件后大学生的消极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我们有必要对PTG的形成机制及促进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前人研究结果提示PTG可能存在两条产生途径:主动性反刍引发的直接路径和侵入性反刍经PTSD和主动性反刍的链式中介作用引发的间接路径。主动性反刍是指有目的、内向地解决认知问题,而侵入性反刍则是被动地比较当前状况和不能实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主动性反刍能直接引发PTG,而侵入性反刍则可能引发PTSD。侵入性反刍具有过度关注负性信息、认知控制功能缺陷以及非适应性的自我参照加工特点,这种认知特点导致个体过分关注负性信息,无法将注意力从负性信息转移,并因而得出有关自己的负面评价包括绝对化、概括化和糟糕化等非理性观念,反复的消极认知促使个体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到较大的压力,出现PTSD,但是PTSD产生的压力则可能迫使个体对创伤事件进行主动反刍,间接促使PTG的产生。对PTG两条路径的检验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鉴于侵入性反刍的认知特点,在对经历创伤事件大学生的辅导和干预过程中,研究者拟采取表达性写作训练的方式改变个体的认知图式(使得思维更加具体,如“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中和侵入性反刍思维对PTSD的认知催化作用,引导大学生将对创伤事件的负性认知转化为建设性的思考,促进PTG产生,这是今后的另一个研究重点。综上,今后应侧重于研究大学生在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反刍思维,以及主动性反刍、侵入性反刍引发的心理反应,检验PTG产生的两条路径:主動性反刍引发PTG的直接路径,侵入性反刍经PTSD和主动性反刍的链式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路径,以及社会支持、感恩心态等在两条路径中的调节作用,构建PTG的形成模型;并根据侵入性反刍思维的认知特点及其产生消极心理变化,采用表达性写作训练促使个体将对创伤事件的负面认知转化为建设性的思考引发PTG的产生,结合PTG的两条形成路径以及其他调节变量,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伤事件后干预体系。前人集中于对主动性反刍、侵入性反刍的积极心理效应研究和消极心理效应研究,也得出了主动性反刍与PTG呈正相关的结论,但是并没有揭示反刍思维引发PTG的作用过程以及其他调节变量对这一过程的调节作用。创伤性事件首先引发个体的侵入性反刍思维,侵入性反刍思维导致个体过分关注负性信息,无法将注意力从负性信息转移,并因而得出有关自己的负面评价包括绝对化、概括化和糟糕化等非理性观念,反复的消极认知促使个体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到较大的情绪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个体对创伤事件进行主动思考,有目的的寻求创伤事件的积极意义,重新建构对人对事的认知,即对创伤性事件进行主动性反刍,促使PTG的产生,基于此,今后应着重研究PTSD和主动性反刍在侵入性反刍和PTG之间所起的链式中介作用,而主动性反刍可以直接引发PTG的产生,PTG的其他影响变量如社会支持、感恩等在PTG产生的两条路径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拟采用AMOS软件构建这一结构方程模型,以期提出完善的PTG形成模型。
综上,在该领域内今后研究重点内容包括:
(1)创伤事件后大学生反刍思维特点研究
个体会自发的对创伤性事件进行重复思考,但是这种重复思考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建设性的重复思考有利于个体体验、感受情绪并分析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破坏性思考则使得个体过分关注负性信息,并形成绝对化、概括化以及糟糕化等不合理认知。创伤性事件后,个体的反刍思维程度总体呈现什么特点?个体的反刍思维类型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反刍思维的类型?为探究上述问题,本课题第一步将采用反刍思维量表(RSS)测量大学生创伤事件后反刍思维特点。
(2)PTG的形成模型:主动性反刍、侵入性反刍以及PTG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大学生经历创伤事件后实现PTG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对创伤事件的主动性反刍可以直接促使PTG的产生,另一条是创伤事件后诱发的侵入性反刍经创伤后应激障碍和主动性反刍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促使PTG的产生,而其他影响变量如社会支持、感恩心态调节着PTG产生的质量和效率。为检验这一模型是否成立,本研究选取不同的时间点,采取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利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主动性反刍、侵入性反刍、PTG以及其他调节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明确PTG的形成模型。
(3)侵入性反刍对PTG的影响:PTSD和主动性反刍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创伤性事件首先引发个体的侵入性反刍思维,侵入性反刍思维的不良认知是其体验到较大的情绪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个体对创伤性事件进行主动性反刍,促使PTG的产生,因此,我们假设PTSD和主动性反刍在侵入性反刍和PTG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拟利用AMOS软件对PTSD、主动性反刍在侵入性反刍和PTG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明确PTG产生的路径。
(4)PTG的调节变量:社会支持、感恩等因素如何调节反刍思维与PTG的关系
经历创伤事件后,个体经反刍思维引发的PTG的程度与时间历程存在差异,另外,侵入性反刍与PTG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有的研究显示二者呈正相关,有的研究显示二者呈负相关,这提示在反刍思维引发PTG的作用过程中存在着其他调节变量的影响,其中重要的调节变量包括社会支持、感恩等变量。本研究拟采用AMOS软件对社会支持、感恩等变量在反刍思维促进PTG中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以深入了解PTG的形成机制,完善PTG的形成模型。
(5)PTG的促进:表达性写作训练干预效果研究
表达性写作有利于个体重新建构对事件的认知,降低个体对负性信息的加工速度,形成对事件的新的认知图式,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表达性写作的方式对侵入性反刍思维进行干预,以促进个体PTG的产生。通过比较表达性写作训练组和非表达性写作训练组大学生的PTG程度,明确表达性写作训练对侵入性反刍的抑制作用和对PTG的促进作用。
上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体现在下列方面:
理论意义:
完善PTG的形成机制:本课题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PTG的形成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PTG领域的研究;
实践意义:
(1)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本课题研究结论能引导大学生在经历创伤事件后,进行主动性反刍,将对创伤事件的消极认知转变为积极认知,实现心理成长;
(2)构建完善的高校创伤事件后干预体系:对大学生PTG的形成机制及促进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高校针对性的對经历创伤事件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并为构建完善的干预体系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Whitmer AJ,Gotlib IH.An attentional scope model of rumin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139 (5):1036-1061.
[2]孙维燕.反刍、负性认知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反刍的认知催化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杨营凯,刘衍玲.抑郁反刍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 (7):1042-1049.
[4]Wang PS,Simon G,Kessler RC.The economic burden of depression and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y,2003.
[5]李林英.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