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赏石在审美多元化语境中的困境

2019-10-19徐忠根byXuZhonggen

宝藏 2019年12期
关键词:赏石古典精神

文/徐忠根 by Xu Zhonggen

中国赏石传统审美意识随着时代变迁,无论是审美方式,或是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赏石艺术有着独特的美学范畴,当代人对其审美功能的评价只限于在自娱、畅神基础之上诠释审美目的,即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趣味,但审美理想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上世纪80 年代赏石文化复兴以来,日渐高涨的泛美思潮冲击着这个相对封闭的文化领域,审美意识演变与审美模式重构成为古今赏石审美需求分庭抗礼的动源。

中国赏石复兴初期,人们对赏石艺术的审美理解与审美传承一度处在挖掘传统、模仿前人的阶段,直至进入21世纪,转向感性化审美形态,并且朝着多元融汇、跨界创意挺进。近年来,赏石界时有关于“古典赏石”“古典审美”“古典精神”的文章,凭借高屋建瓴的审美话语,看似是对古典审美精神的弘扬和维护,但因限于狭隘的赏石群体与雷同的话语套路,而与时下赏石艺术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冲突。如何缓解这种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的矛盾?笔者以为,只有从不同角度评价“古典”的文化意义、艺术影响与历史地位,才能有助于大众赏石走出精神统摄的审美困境。

题名:【踏雪赏梅】 石种:青衣江石

一、古典赏石审美心理的历史探源

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道、释、禅宗美学都有不同的学派,构成了各具内涵的思想体系,蕴含着无数对立统一的美学概念。如礼乐相和、形神皆备、情景交融等等,虽无审美愿望和审美境界的框定性,却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哲理。古典美将追求“和谐美”作为审美理想,这是一种内倾、稳定、和谐的审美境界,是古代文人审美精神的本质反映。赏石是历代文人文化格调与品位所在。延续至今,挖掘古典赏石的审美模式依然是一种对古意的品味。赏石的审美精神始终印心于文性之士。

古代文人赏石,由于受资源条件、文化经济的限制,在魏晋南北朝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主要注重审美客体的自然形,并不刻意配置精美石座,直至明清尤其是民国,民间奇石配座才逐步受到重视。而当代人所指的“古典赏石”实际上专指传统石种配置明清时期的底座样式,大多涉及审美对象的感官形式。往深讲,古典赏石是客体形式与文化氛围的统一体。如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厅堂、文房和居室内,将供石置于桌案、几架,并在显著位置缀以书画或文玩,保持文性古雅的空间格调。而今有些高谈“古典赏石”的文章,则大多以传统石种和精美底座为范例,围绕审美客体的单一形式美,试图将“古典精神”转化为本地区的赏石特色。不可否认,古代赏石以四大名石为主,但真正挖掘古典赏石审美精神的源泉不可局限于客体的形式美,而应挖掘古人营造文化氛围的思想积淀,以及彰显文人赏石的审美理想、审美境界和审美传统。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变迁,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审美总是与民族文化精神维系在一起,从而延续着传统艺术与审美理想对立统一的传承关系。既然今人不会再变回到古人,那么赏石艺术发展趋势也不会以古代审美理想为主潮,古典审美传统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更是赏石艺术历史演进中必须承袭的范例,倘若在多元化赏石形势下一味恪守古典模式,必然导致艺术生命的僵化与审美价值的困惑。

二、古典赏石审美理想的精神内核

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精神的内核是千古流传的“和协美”。“和协美”是东方民族的阴性审美意识,既有差异性,又有融合性,不偏重客体固有的外在形式,而是注重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欲,通过意象运化达到“神”“韵”“意”和谐统一。中国古典美学以“和谐”为准绳,既有保守性,也有稳定性。我们在追溯古典赏石时,虽说承袭古代的审美方式、审美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但若以当代人的眼光解析古人审美精神仅局限于审美客体的外部形式而忽视主体精神的内在作用,这显然是背离了古典精神。古今赏石的审美方式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古代静态审美的情感与理趣,却始终与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维系在一起,所以当代的动态审美即使与之发生碰撞,但仍能与之互融共存。

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艺术形态,都会反映出当时的普遍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属性,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如何顺应赏石艺术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何看待“审美泛化”冲击传统赏石审美取向?如何评价“古典赏石”在多元化语境中的地位?笔者以为:当今赏石艺术发展正处于“逆古”阶段,动态审美不可能再回到封闭、保守的审美世界,弘扬古典审美精神必须建立在博采传统、多元融汇的基础之上,既要承袭古人赏石的审美方式,也要开拓跨界创新的新语境。

就目前而言,真正恪守古典赏石的人微乎其微,且其中有部分人存在从众心理与功利目的。他们未意识到恪守古典赏石模式会制约当下的审美创新,扼杀赏石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命力!由此而言:评论古典赏石,既然将生命境界置于审美境界之上,那么审美实践抑或美学思辨就都应该从深层次挖掘主体的生命精神。这与当下感性审美只注重形式有着本质区别。

题名:【林冲夜奔】 石种:长江石

三、评价“古典审美精神”的文化意义

改革开放40 年来,赏石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审美实践、学术交流双向推进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赏石从承袭、借鉴古代审美方式开始,逐步朝感性化、个性化方向变化,这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有着密切联系。中西方无论哪一种艺术,只要是“古典”的,就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针对当前赏石领域高扬“古典赏石”的现状,这在审美泛化形势下确实令人欣慰,但因当下感性审美与时尚审美占据上风,由此对传统赏石的审美评价就会产生动摇。

纵观近些年国内赏石领域艺术发展形态,谁都无法挽回对传统审美造成冲击的局势,随着观赏石资源的大量开发和传播,众多新石种进入人们的视野,加之赏石队伍的日益庞大,进一步助推了传统审美方式的瓦解与审美模式的蜕变。千百年来,中国赏石审美精神的传承源于国人的自然观,无论处在什么阶段,它的艺术功能都不会丧失审美根性。从当代赏石与古代赏石既共存又对立的关系而言,当代赏石在转型中逐步实现了艺术体系重构,审美形式、审美风格的明显演变对古代赏石审美方式形成了冲击,尤其是审美主体对保守意识的疏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厚重的文人精神,存在于一种丧失自律、盲目超越的状态之中。在这不可阻挡的转型逆势中,关于“古典赏石”“古典审美”“古典模式”“古典精神”的文章,对于文化传播所强调的继承传统而言,是积极有益的和是必须的,这一点应该加以肯定。但是如果文章内容缺乏新意,始终停留在对“形、质、色、纹”的解读,以及在配置底座上大做文章,仅将古典精神局限于客体的形式美,曲解主体价值观念的“反形式”,则未免显得思想浅薄、辩证维艰。

审美精神的产生源于审美情感与审美意境的创构。赏石的审美意境创构并非是客体形式美的独立存在,而是主客观照下意象运化的结果。若要理解传承“古典审美精神”的文化意义,首先要理解“古典美”与“古代美”的区别。“古典美”指的是追溯古代审美方式、审美模式和审美传承,其实质是反映古代文人思想的审美范例。“古代美”指的是再现古代审美方式、审美模式和审美风尚,反映古代审美的普遍形态。两者的区别在于:“古典美”的审美影响较为狭隘,一般不具有普适性,这种美是客体形式美与特定环境美的结合,集中反映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古代美”审美影响较为宽泛,带有一定的普适性,这种美大多是由古代匠人创造的形式美,在后世社会中保留古朴之风,而且后人可模仿前人的审美创造、承袭前人的审美经验。由此可知,“古典赏石”“古典审美”虽是当今石界审美自律的最佳途径,但却不是唯一的途径。

题名:【跋涉】 类型:玛瑙石组合

四、古典赏石在多元化语境中的困境

弘扬古典审美精神是当代人良好的文化愿望。但必须指出:古代人的理性审美所具有的制约性,决定着古典赏石的静态方式。这与当代人张扬个性、营造动态意境有很大差异。而且即使假设今人与古人对审美对象的领悟相似,但由于审美欲望与审美功利的大相径庭,今人在功利性审美驱动下重温“古典赏石”的审美精神,实际是为了达到复古的满足。虽然寄托着返璞归真的愿望,但由于厚古薄今的心理,难以渐变为古典审美的主潮。

欣赏奇石美与欣赏其他艺术美,除了存在审美客体形式上的区别之外,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愿望是相似的,即由主客观照产生的视感领悟和情感意欲,达到不同程度的审美满足。古代赏石审美方式已形成传统习惯,但审美精神不可避免地与当代审美意识发生冲撞。当代人谈论古典赏石只是一种狭隘的复制模式,由于带有明显的刻意性,因此只有置于仿古环境中才能反映出来。虽说赏石界的“雅群体”,多数有能力模拟古典形式,再现古典氛围,但是一般“俗群体”就难踏此后尘。进一步讲,即使“雅”“俗”群体都能模仿古典模式,但由于置身在一个文化开放、物欲横流的年代,他们都难以摆脱功利性审美欲望的影响,客观上,古典精神依然会受到消解。

观赏石资源的不断开发。在这种形势下,英石、太湖石、灵璧石、昆石、淄博文石等传统石种,市场占有率逐步萎缩。石种资源多样化,必然带来审美选择多样化,这是资源丰富条件下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此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在当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社会环境下,传承古典赏石的审美方式,推崇古典赏石的审美模式,倘若仅以传统石种为范例、以精美底座为条件,那么新石种即使配以精美底座,又该如何挤进“古典”的行列呢?

目前,中国赏石正处于转型期,尤其是在跨界创造方面,无论是新派审美的兴起抑或是艺术创造的践行,都比任何时期呈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既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多元化融合,又加速了传统赏石的审美蜕变,客观上对哪些既尊重传统又想创新者造成了心理障碍。因此,我们除要高扬守望传统、不忘初心的审美理想之外,更应对古典审美精神与当代多元互融的关系在哲学思辨中寻找合理答案。从总体上讲,弘扬古典审美精神,以推崇少数石种为范例,且刻意营造文化氛围雷同的场景,虽起到复原传统模式的作用,却难以统慑时下赏石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形势。

五、守望传统与多元互融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了传统文化艺术迅速转型。在这种形式下,赏石艺术不可能保持不变,必然会朝着多元化潮流发展,并且经过价值选择的重新整合,构筑起新一轮创新演进的文化模式。赏石艺术转型的基本特征,就是由保守型朝着外向型转变,逐步摆脱“纯文化”“唯精神”的审美束缚,从而开创多元化互融共存的新形势。由此,中国赏石界不再标榜赏石艺术的高雅性,赏石逐渐形成融合外部艺术元素的复合体。这主要反映在审美客体的艺术化、审美环境的模式化和跨界创造的感性化。事实上,这种转型不是以菲薄传统为代价,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其文化内涵包含新旧理念的全部内容。

前文提到,某些涉及“古典赏石”审美精神的文章,总是以陈旧话语将古典模式推向极致,却无视赏石在艺术转型中的社会大环境与现实条件,割断古典赏石与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联系。主体审美精神并非依靠感性形式的启示,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经历理性濡养产生的,客观上既来源于主、客观照的相互作用,又来源于主体自身的心智和情感,这是一个简单而又不可不知的常识。赏石艺术的审美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审美理想根基之上,仅仅依靠今人嘴中的“审美境界”“古典精神”,在社会功利膨胀条件下是难以感化别人的,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进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古典赏石的美学性质,实际是一种空间美学原理,其审美境界是由“小我”渐变为“大我”的情感拓展。古典赏石的审美价值,在历代赏石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保持着不可抗拒的统摄力量。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将这种“空间”美学视作不变定律。毕竟时代不同了,古代封闭的审美空间已难以与当今动态审美空间相比。在这样的条件下,将古典赏石模式视为传统范例加以弘扬,从跨越历史时空的审美演变来讲,可以理解、必须传承。

古典赏石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它与中华民族阴性审美意识一脉相承,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它是奠定审美自律与自我超越的基石,长期被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古典赏石作为传统赏石的文化类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虽然其审美方式趋于静态,但对当代动态审美可产生一定的制约性。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所引述的“古典赏石”范例,少数来自古代名人的私院旧宅,多数来自中国古典园林的文献记载。这些有限的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赏石与古典赏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目前赏石界内,有些仿古者推出的古典赏石范例,主要是对审美客体形式的模仿或艺术氛围的臆造,歪曲了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心境。

六、坚持在继承创新道路上不忘初心

我们探讨赏石艺术的审美蜕变,虽属于赏石美学的基础性问题,但如何阐明古典赏石审美模式的传承意义?如何摆正古典赏石在多元化语境中的文化地位?这不是靠一窥之间就能诠释全局的,而是需要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依靠唯物主义实践论作为理论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辨明各种模糊认识。中国赏石复兴以来,继承传统与破旧立新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传统模式与标新立异既对立又统一,这是古今审美意识碰撞与互融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既要对弘扬古典赏石的审美精神给予高度重视,又要正视古典赏石在多元化语境中的困境。笔者希望:赏石人能够增强独立的思考能力,赏石媒体重视正能量的舆论导向,只有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厚古厚今、古今共存,才能面对现实、摆正位置,理性认识古典审美精神与审美传承。赏石艺术的审美蜕变,开拓了个性时代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坚持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并不意味着放弃古典精神,恰恰相反,在中国赏石文化全面转型的过程中,即使视野开阔了、思想活跃了,我们仍要不忘初心!

猜你喜欢

赏石古典精神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10个赏石日欢庆建党百年·唱响赏石之歌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赏石谈艺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