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报道之二共和国天空最闪亮的星

2019-10-19

北广人物 2019年39期
关键词:李延年黄旭华张富清

9 月17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 年的名字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他是于敏,“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

1967 年6 月17 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 年多,苏联用了4 年,中国仅用了2 年8 个月。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 年,于敏生于天津。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

1961 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 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2015 年1 月9 日,于敏荣获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

2019 年1 月16 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 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李延年一辈子就想当一个好兵

他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离休后,他初心不改、本色不变,坚持走进学校、深入部队,积极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传承红色精神。他就是原54251 部队副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李延年。

今年已经91 岁高龄的李延年老英雄,至今仍然在坚持给学生们上爱国主义教育课。李延年出生于1928 年,从小就经历了旧中国战火纷飞的磨难。1945 年,17 岁的李延年在吉林长春参军入伍,成为东北吉黑纵队二队三连的一名战士。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连队指导员的李延年英勇善战,指挥官兵多次完成艰巨任务。1951 年10 月,上级命令志愿军收复失守的346.6 高地。李延年所在的7 连负责从左翼发起进攻。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多次打退敌人反扑,歼敌600 多人。战后,李延年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获朝鲜自由独立二级勋章。

1961 年,已经在北京成家的李延年接到驻防湖南、广西的任务。在李延年看来,服从命令,就是对党的绝对忠诚。1979 年2月,广西军区某独立师执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任务,身为师政治部副主任的李延年接到命令后,多次深入前线,积极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并指导战斗,荣立三等功一次。

李延年说,这一辈子就想当一个好兵,能打胜仗的好兵,为党和人民保卫祖国一辈子。

孙家栋航天报国是初心

今年90 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伴随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风雨兼程的60 余载。

1970 年4 月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时年41 岁的孙家栋正是“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搞航天事业。然而航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失败与挫折也时常伴随左右。

2004 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虽然已经75 岁,但孙家栋仍承担起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当2007 年11月5 日,远在38 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在欢呼的人群中,这位老人轻轻地转过身,擦去了脸颊上喜悦的泪水。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面对当时已经成熟运行的国外卫星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该如何建设,孙家栋认为卫星定位系统一定要实现自主可控。

目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孙家栋等航天人的推动下稳步建设,预计今年我国还将发射5 到7 颗北斗卫星,2020 年再发射2 到4 颗北斗卫星。中国的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将在2020 年全面完成。

孙家栋说,爱国对于我们航天人,就表现在爱航天,爱航天就是要把航天的事业办成。

张富清做党的好战士

1948 年3 月,他在陕西宜川县瓦子街参加革命,开启了自己的英雄之旅。

壶梯山战斗、永丰战役中,他任突击组长,先后炸掉敌人3 个碉堡,立下赫赫战功。

1955 年1 月,他退役转业,告别军营,扎根湖北来凤县,锁住荣誉,尘封战功,为当地发展和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

1985 年1 月,他站完最后一班岗。人离休了,思想却不离休,他坚持学习,三十多年如一日。

无论何时、何地、何境,他都把组织的要求摆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有着71 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精神上追求卓越,物质上毫无所求。

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

1924 年12 月,张富清出生于陕西一个贫农家庭。兵荒马乱的年月,他在家种过地,给地主当过长工,没有上过一天学。1945 年下半年,家中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壮丁,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他用自己将二哥换了出来。

宜川战役中,国民党军整编第九十师在瓦子街落入我军伏击圈被歼,作为该师杂役的张富清,选择参加革命,成为王震所领导的英雄部队——359 旅718 团的一名“人民子弟兵”。

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战斗英雄”称号,这就是张富清在战场上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1955 年1 月退役转业时,张富清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赴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他带着爱人孙玉兰扎根来凤县,一口皮箱,锁住了他在战场上获得的全部荣誉。

1985 年1 月,张富清站完最后一班岗,从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退下来。

2012 年,张富清因病左腿截肢。为了不影响子女“为党和人民工作”,88 岁的他装上假肢顽强站了起来。

60 多年里,张富清将赫赫战功深埋心底,从不提起,他的老伴儿和儿女都不知情。2018年底,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张富清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得以发现。

张富清说:“我要在有生之年,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做到哪里,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

袁隆平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刚刚过完90 岁生日的袁隆平,笑称自己是个“90 后”,像年轻时那样,他现在几乎每天还要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

上世纪50 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 年7 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1964 年,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再耗时9 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上世纪9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1000 公斤和1100 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 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 万人。袁隆平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对这一世纪发问,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2016 年,86 岁的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实验阶段表现良好的海水稻品种,今年也将迎来关键之年。

袁隆平说,他曾梦到,超级稻试验田里,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和科研团队在下面乘凉。目前,他正在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把光合效率提高30%,产量可达每亩1500 公斤。梦里梦外,皆为国家粮仓丰盈鞠躬尽瘁。

黄旭华潜在水下,不希望出名

1958 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 岁的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 人之一。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非常规潜艇可比拟。包括黄旭华在内的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

1970 年12 月26 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 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 年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

64 岁的黄旭华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黄旭华现场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1958 年到1988 年,求索的这30 年,也是黄旭华隐姓埋名的30 年。

1957 年元旦,黄旭华回乡探望家人,他向母亲承诺要“常常回家看看”。可是,包括他自己在内,全家人谁也想不到,自此一别,竟要30 年后才能再次相见。

1987 年,《文汇月刊》发表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 年的事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但写了“他妻子李世英”。黄旭华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母亲,文章尚未读完,老人已经泪流满面。

如今,为核潜艇奉献了一生的黄旭华已经95 岁高龄,一只耳朵已听不太清,但腿脚还算利索。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719 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仍然每天坚持来到他的办公室,继续他的工作。

猜你喜欢

李延年黄旭华张富清
张富清:初心不渝,老兵本色
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祖国
张富清:深藏功名 初心不改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旧皮箱里的秘密——张富清老爷爷的故事
李延年 笑度人生 活出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