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笔写华章:跨越70年的江苏发展奇迹
2019-10-18苏宣
苏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
70年来,江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用勤劳和智慧描绘出一幅锦绣壮美的新画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开启“两聚一高”新征程,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呈现出崭新气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活力。
探路先行,走在全国发展前列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回首7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一直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2018年,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0.9%的海域、5.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3%的生产总值和9.6%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70年来,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48.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26万亿元,累计增长326.6倍,年均增长9.2%,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52年的7.1%提高到2018年的10.3%。2012年到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年跨了5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1%,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1952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31元,处于极度穷困状态。1998年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次突破1万元大关,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次迈上10万元台阶,2018年达11.5万元。2012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1万美元;2018年,达到1.74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我省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已基本跨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
——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几何级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由1950年的3.9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3394.2亿元,累计增长5922.6倍,年均增长13.6%。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1年的99.6元,增长到2018年的47200元,增长472.9倍,年均增长9.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4年的70.94元增长到2018年的20845.1元,增长292.8倍,年均增长9.3%。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1952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52.7%,工业比重仅为15.8%;1972年,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成“二一三”,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1989年,第三产业占比第一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三二一”标志性转变。
——实体经济更加厚实。江苏实体经济发达,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89家在江苏省落户,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8、全球3%左右,全国超过1/5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一。
——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实际利用外资规模14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球188个国家(地区)的外资企业在我省累计投资企业12.5万余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25家。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640.4亿美元,出口额达4040.4亿美元,进口额2600亿美元。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深挖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市场经济活力。至2018年底,江苏累计市场主体总数达922.1万户。
——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2018年,江苏PM2.5年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8.0%。10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III类比例69.2%,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9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缩减。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艺精品精彩纷呈,文化平台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文艺苏军队伍不断壮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省各地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水韵书香成为新时代江苏鲜明特色。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艰辛探索,经受风雨中奠基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当家作主的江苏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征程,经历艰辛探索,战胜各种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阶段,特别是从1956—1966年的10年间,江苏大地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加强,工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农轻重比例关系逐步协调,人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一批重大工程陆续竣工,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一阶段,新中国制造业多个“第一”在江苏创造:1953年,南京无线电厂生产出第一台全国产化红星牌五灯电子管收音机;1959年5月,南京无线电厂试制生产的熊猫牌收音、电唱、录音三用落地式特级机,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被列为国庆10周年礼品;1955年,南京电信修配厂研制生产出全国第一台移动式远程警戒雷达;1955年1月,紫金山天文台用南京教学仪器厂制造的60厘米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一颗新行星,并命名为“紫金一号”;1964年,南京天文仪器厂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大型折反射天文望远镜,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水平;1968年12月,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线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75年12月,10米天线模拟制衛星通信地面站在南京建成,这是中国第一座卫星通讯地面接收站;1974年5月,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和施工安装的大型现代化炼油装置,在南京石油化工厂建成投产。
这一阶段,全省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兴建了江都水利枢纽、骆马湖水库等8个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1976年12月建成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第四抽水站,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全国最大的抽水站。同时,全省新兴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工业布局进一步改善,形成纺织、机械、化工、轻工和电子五大支柱产业。
勇立潮头,伟大变革中创造奇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富起来”的梦想变成生动现实,城乡大地发生沧桑巨变,社会文明实现质的飞跃,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在解放思想中破除体制束缚、观念禁锢和利益壁垒,抢抓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跃上新台阶,奋力开辟改革开放新局面。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搅动“一池春水”。全省广泛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推动江苏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闯出乡镇企业发展新路,孕育出“四千四万”精神,形成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成功实现了苏南地区“由农到工”的转变。1988年,全省经济总量跃上1000亿元台阶。
农村改革率先突破。1978年9月,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拉开了我省农村改革的大幕。1983年,全省98%的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无锡、吴县、常熟三县(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试验区,探索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问题。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前身是社队企业,在苏南大地上具有坚强的生命力。1983年,无锡县堰桥乡创造了乡镇企业“一包三改”的经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次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统一更名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领先全国的“苏南速度”。
1986年,地处苏北的宿迁县耿车乡创造了乡、村、联户、户“四轮”齐转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为全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样板。正是这种乡村商业精神的传续,后来的耿车镇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耿车模式”有了升级版。
从村办小五金厂起步的江阴华西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8年,华西村成为全省第一个“亿元村”。在江阴,还催生出全省乡镇企业中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江阴模塑集团公司。1996年11月,江苏综艺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我省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到1997年末,全省乡镇企业共有51.5万个,总资产4292.5亿元,实现利税411.6亿元,在全省工业总量中第一次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二”。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殷切期望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1983年早春,邓小平视察江苏,以苏州为例,提出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三步走”战略构想。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途经南京,殷切期望江苏发展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
为此,全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动新一轮全面改革、全方位开放,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转变。昆山在自费办开发区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令人瞩目的“昆山之路”。1992年8月,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家县级经济开发区。1994年5月,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如今,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进入新世纪,江苏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谱写创新创业篇章。2001年,全省私营企业达到22.5万户,位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步,江苏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三外齐上、三外齐抓”,积极融入国家开放大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开放型经济特色鲜明,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稳居全国前列。
在构筑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同时,江苏开发区建设闯出新路,成为对外开放的主阵地。1992年10月,张家港保税区正式成立,是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
工业化进程加快,促进了江苏城镇化的步伐,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便捷的交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1996年11月,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开通,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1999年9月,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全国第一座跨度超千米的特大桥,代表我国20世纪90年代造桥最高水平;2005年9月,南京地铁一号线开通,是我省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2008年6月,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创造了最大主跨、最深塔基、最高桥塔、最长拉索四项桥梁“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转变的标志性工程。
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江苏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也推动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1995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经验。
1994年,江苏明确提出“科教兴省”战略。1996年,全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的省份。1996年起,全省高校招生实行大幅扩招,到2000年,高考录取率达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发展答卷
进入新时代,江苏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殷切嘱托,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阔步前进,以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的新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努力交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合格答卷。
江苏是一片承载着党中央殷切希望的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强调“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任务;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提出“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提出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迈上新台阶”的具体要求;2017年1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第一次到地方视察就选择江苏,强调要坚守实体经济、坚持创新发展、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乡村振兴、修复生态环境、加强基层党建等。
牢记嘱托,不负期待。2016年11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部署。2017年12月,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的“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好蓝图,正在加速变成现实。
——经济强:厚植江苏发展新优势。“江苏制造”享誉全球,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江苏智造”快速崛起,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动力澎湃,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公路基础设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徐宿淮盐、连淮扬镇、盐通、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和连徐高铁等加快建设,宁淮铁路、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沪苏湖铁路等前期工程顺利实施。机场建设优化布局,实现统一规划、资源共享、联动运作的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建成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上合组织出海基地、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中欧中亚班列等项目。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南京江北新区。2017年,推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在更深层面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范围119.97平方公里,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
——百姓富:共创人民美好新生活。满怀真情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全省人民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012年到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年增长1.6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年增长1.72倍。2015年底,我省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脱贫,2018年有199.4万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提高到6000元。
2016到2018年,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整体实现度逐年上升,分别为93.30%、96.31%、98.1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得到保障,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77万人;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1万人。2018年,全省就业人数4750.9万人。
苏北地区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力推进。2019年,实际开工项目394个,可望帮助10万户农民住上新房。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长,满足人民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切身需求。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万多家,床位48万张,三级医院166所,全国县级医院综合实力前10强我省占4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断提高,2018年全省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3.66人,人均期望寿命达78岁。
——环境美:绘就美丽江苏新画卷。把“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下大力气补齐拉长生态环境突出短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美景如画、生态宜居的“最美颜值”。
长江水生态保护得到强化,生态系统修复大力推进,“263”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逐年向好。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48微克/立方米。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建立河(湖)长制。2017年12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并纳入地方法规。2018年出台加强湖长制实施意见,全省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湖长5.7万多名,实现省内水域全覆盖。打好净土保卫战,危废集中处置能力提高。2018年,危廢处置能力达到163.3万吨/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7.05万吨/年。
截至2018年,我省共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市、区)63个,国家级生态镇635个,国家级生态村4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市、区)9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7月,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省第一个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
——社会文明程度高:打造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新高地。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江苏故事、建好精神家园,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不断提升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和软实力,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了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建成省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6家、省级新型智库26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成果频频涌现。“时代楷模”王继才先进事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全省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爱国奉献的新时代奋斗者精神广为传扬。2012年以来,江苏涌现全国“时代楷模”4个、全国“最美人物”16人;江苏“时代楷模”14个、江苏“最美人物”216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全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17个,总数、占比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建成27个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98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822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12年以来,我省先后打造了紫金文化艺术节、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文化展演展示平台,彰显新时代江苏文艺繁荣、文化昌盛的风采底蕴。相继推出原创歌剧《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拉贝日记》,并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地演出,探索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的成功之路。
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16个,馆藏图书总量达8598万册(件);拥有博物馆329个,2018年接待参观人数9518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3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79.24亿元,占全国的11%,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7884家,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再续辉煌,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江苏时,勉励我们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进入新时代,江苏以怎样的姿态和努力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篇大文章”,为全国发展探路、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续写新的时代辉煌,是必须回答好的新课题。
近年来,江苏以“高水平”为鲜明导向,扎扎实实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确保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为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扎实的基础。截至2018年,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为97.6%,列入省级监测的51项具体指标中,有42项达到或超过目标值,占指标总数的82.3%。
江苏扎实补短板强弱项,坚决防止低收入人口年收入低于脱贫标准、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和住着危房“被小康”现象的发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看苏北。江苏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四化”同步发展,重构城乡关系、提升发展水平,一大批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富有当地民居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建成,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过上了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江苏作为先发地区,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有责任有条件展开先行谋划和实践,做好现代化建设的探路者。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不仅是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更是江苏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指南。着眼于实现高品质发展、高品质生活,聚焦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江苏正以现代化理念审视收官工作,以现代化标准谋划未来发展,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彰显“强富美高”内涵的现代化路径。
201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南京市江宁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溧阳市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基础条件和特色優势,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现代化、民主法治现代化、文化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将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和指标设置上取得重要成果,在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引领性发展的特色创造上取得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全省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样板示范。
推进现代化探索,江苏有更大的胸怀和格局。省委提出,要建好“长三角的江苏”,积极主动服务上海、携手浙皖,与兄弟省市共同承担起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使命;建好“中国的江苏”,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加强同长江中上游地区协作配合,更好地承担起经济增长“稳定器”和高质量发展“助推器”作用;建好“世界的江苏”,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江苏发展的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要看江苏;看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要看江苏。
(执笔人:公永刚、陈亦工、华晓琦、盛励、苏群)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