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国民众对儒学的认知与接受现状的实证调查与理论反思

2019-10-18宋斌

孔学堂 2019年1期
关键词:儒学儒家受访者

摘要: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就美国公众对于儒学的认知和态度开展过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非理论、描述性的实证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建立美国公众对于儒学认知现状的基本实证数据,并以此推动相关主题的进一步研究,为在美国普通民众及学术界中切实推广儒学提供指导。本文还从儒家哲学及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此实证调查结果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理论反思。

关键词:Ruism(“儒学”另译)   Confucianism(“儒学”通译)  问卷调查  宗教  灵性生活  哲学

作者宋斌,美国华盛顿学院哲学与宗教学助理教授、波士顿大学宗教学博士(美国 马里兰州 切斯特顿 21620);[美]本杰明·莆悌玉,美国罗雅汉娜商务咨询公司(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 15650)。

一、导言 [见英文版第82页,下同]

在《波士顿儒家:晚期现代社会中可转移的传统》(Boston Confucianism: Portable Tradition in the Late-Modern World, 2000)一书中,南乐山(Robert C. Neville)主张儒学有可能对全球的哲学对话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尽管儒家学者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多西方学院派哲学家仍旧拒绝将东方哲学引入西方学术主流。儒家学者要说服学术同僚认真看待儒学尚且如此困难,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非学术的普通民众如何看待儒学这一问题的关注这么少了。主要学术数据库(如Ebsco, Gale Academic, Google Scholar, ProQuest, Sage Journals)的搜索结果表明,目前还没有学者尝试评估西方公众对儒学的认知或态度。而促使我们弥补这一研究缺口的动因有两个。

首先,在过去几年中,一些儒家学者致力于通过各种媒体与大众分享儒学的理念和实践,例如,通过主流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视频,博客,网站,以及网络论坛等。我们认为,如果能更全面地了解大众对于儒学的认知和态度,就能为如上这些儒学普及活动提供方向。而且,此类实证研究可以周期性地开展,以便评价此类儒学普及活动的进度和得失。

其次,本文所进行的研究能帮助人文学者在实证层面理解美国普通民众对于儒学的认知和态度。研究人员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测试学者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提出的种种假设。这些研究结果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探讨如何将儒学及其他非西方哲学引入西方学术主流。

总之,本文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评估美国成年公众对于儒学的认知与接受现状。首先我们将说明调查研究方法及问卷样本,然后发布和分析调查结果,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建议。最后,我们还将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美国公众对儒学的认知进行理论反思。

二、调查方法 [83]

由于这是首次对美国公众关于儒学的认知与态度的评估,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了一种非理论的研究路径。其研究目的是描述性的,而非检验某些假设。问卷调查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模拟了2018年《皮尤宗教图景调查》(Pew Religious Landscape Study)。研究者可根据需要对这两个问卷调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提供与此次问卷调查相关的全部原始数据。

此次调查,我们选取了379名美国成年人,其人员构成尽量模拟美国的成年人口结构,置信区间为95%,误差率为5%。问卷受访者通过亚马逊的“土耳其机器人”(MTurk)平台募集,每次回应给予0.3美元的奖励。不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用MTurk系统模拟美国人口结构仍有些争议。需要指出的是,与美国成年人口的整体状况相比,MTurk的样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向无神论者(atheist)或不可知论者(agnostic)倾斜。

此次调查的23个问题可以在附录A中查阅。其中11项人口统计相关参数(种族、年龄等)直接参照了2018年《皮尤宗教图景调查》,方便今后对这两个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12项与美国公众对儒学的认知与态度相关的参数,也基本模仿了2018年《皮尤宗教图景调查》的类似项;第20和23项除外,这两项分别涉及儒学特定术语和人们学习儒学的兴趣。

三、调查结果 [84]

以下图表概括了此次调查的主要结果。全部单变量统计结果参见附录B。

(一)所采集样本的人口统计信息 [84]

上图所列人口种族的具体百分比,以及所采集樣本的其他人口统计信息(如婚姻、教育、家庭收入、居住地、政治理念、政党、信仰、宗教归属)等,参见附录B。

(二)对Confucianism(“儒学”通译)以及相关概念的熟悉程度 [85]

绝大多数受访者对Confucianism的熟悉程度为“低”或“一般”。15%的受访者完全不熟悉儒学,6%自称对儒学传统非常熟悉。

42%的受访者将儒学的总体性质界定为“哲学”。27%的人认为它“既是宗教又是哲学”,即宗教与哲学的结合。较少受访者将儒学界定为“宗教”(13%)或“灵性生活”(7%)。有11%的人并不清楚如何界定儒学。

提到儒学,受访者最常联想到的词语或概念依次为“古老”(60%),“伦理”(50%),“灵性生活”(37%),“荣誉”(37%),“传统”(32%)。在所提供的语词中,与儒学关联最少的词语或概念依次为“性别歧视”(4%),“创新”(3%),“怠惰”(3%),“自发性”(2%),“不诚实”(2%)。

(三)回顾对儒学的学习经验 [87]

绝大多数的受访者(41%)不记得在初等教育(小学及初中)阶段学习过儒学。大约有7%的人记得在这个阶段曾学到很多儒学。

很多受访者(47%)记得在高中学过一点儒学;但也有很大比例(34%)的受访者不记得在高中阶段学习过任何儒学知识。

(四)对儒学的态度 [88]

大多数受访者(54%)对儒学的态度是中性的(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较少受访者(4%)对儒学持反对态度,约有9%的受访者不确定自己的态度。

很多受访者(41%)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儒学与21世纪的美国人相关”这一观点。大约44%的人同意或非常同意这一观点,约有15%的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这一观点。

与关于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一致,很多受访者(41%)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儒学对于21世纪的美国人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世界观”这一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大约44%的受访者同意或非常同意这一观点。约16%的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这一观点。

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表示对于继续学习儒学有某种(第4级,36%)或强烈(第5级,23%)的兴趣。

各调查项的详细信息(包括百分比),参见附件B。

四、数据分析 [89]

由于样本结构十分接近美国人口结构,我们可以作如下人格素描来概括此次调查结果的平均值: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普通美国人认为自己对儒学(Confucianism)有所了解,但是对宋明理学或儒学的另一译名Ruism并不熟悉。他(或她)记得在高中学过一点儒学,但是在初等教育或大学阶段则学得很少或没有学过。他(或她)认为儒学是一种哲学而非宗教,但具有宗教的或灵性的维度,还认为儒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涉及伦理、灵性生活、德性与荣誉等问题。他(或她)对于“儒学与21世纪的美国人相关”这个观点持中性态度,但愿意学习更多关于儒学的知识。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愿意学习更多儒学知识,这对于儒学普及者来说是个具有鼓励性的结果。而且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受访者对于儒家传统的知识有限,但基本上是准确的。更重要的是,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对“儒学对21世纪的美国人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世界观”这一观点抱有开放态度。大多数受访者不记得在正规教育中学过儒学或记得所学很少,不过很多人表示有兴趣学习更多儒学——儒家学者们对此或许不会感到惊讶。

(一)局限性 [89]

如前所论,通过MTurk平台所采集样本的代表性是有争议的。Burbham及其同事指出,与美国的总体人口相比,MTurk系统中的受访者在一定程度上更可能是无神论或不可知论者。尽管此次调查并未研究有神论者与对儒学的态度之间的关系,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猜想,如果样本更具代表性,对于儒学的态度是否会比现有样本更消极、或更不愿接受呢?

(二)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90]

本文的导言部分曾提到此次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性的。但是我们建议对于当前数据采用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特别是,不同人口成分对于儒学的认知与态度是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将本研究的发现与2018《皮尤宗教图景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也会有所收获。本调研还须定期持续进行,由此可以测评美国公众对儒学的认知和态度的社会变化。后续问卷调查应当选取更有代表意义的样本。

五、儒学理论家下一步该怎么做? [90]

我们相信,此次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对于儒学理论家的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思考接下来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增加美国民众对儒学的认知程度。但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之前,我们需要讨论本文开头提到的儒学普及问题。

相比于其他中国古代传统,儒学很难普及或流行化。儒学不像道家那样有一个容易上手的文本——《道德经》的野性神秘主义之论几乎对任何水平的英文读者都能产生吸引力。儒学也不像佛教那样有独立的寺庙体系,可以在一个安全的宗教环境中集中宣讲义理。作为古代中国文明中最积极入世的传统,儒学首先关心的是提供一种公共伦理规范,使所有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因此,儒学的核心关切可以说是建构——而非解构——与文明发展密切相关的习俗、技术和制度,使文明在变化及演进的过程中达到和谐。儒学的这种建构精神当然并不妨碍其对人类文明中非人性的方面进行批判或解构,但也不会将解构优先于建构。因此,要准确理解儒学,我们不但要理解儒学的哲学体系本身,还需要了解这些哲学原则所作用的既定文明的历史与社会细节。而且,如果想将儒学从其原生的文化土壤中剥离并移植到另一片文化土壤上,还须付出极大努力去学习新的文明形态的历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移植的目的是在儒学原则的指导下改善并增加这个新文明的和谐度,而这些儒学原则曾在其他文明中发挥过积极作用。这也意味着,儒学在当今美国社会的普及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激发、改善与逐步发展的过程,而非以一种乌托邦式的断裂理想来打破现有的社会秩序。我们可以将儒学的这种社会改造理想描述为“在连续性中螺旋上升”,它与孔子所主张的“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精神是一致的。要知道,孔子并非不创新,他只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

但是当今又有哪位大儒可以同时全面了解中华文明与美国文明的历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呢?前者历经了2500多年未间断的复杂演化,后者则在植根于古希腊历史文明的同时,拥有多元文化的强大力量!中美文明各自的复杂程度说明了在美国普及儒学的难度。正是由于这些挑战,过去几十年里,尽管如前文所述已经进行了诸多尝试,汉语与英语世界的儒学学術与公共话语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公共领域,(1)要么在普及过程中扭曲了儒学基本义理,(2)要么是学术作品过于艰深,以致于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几乎为零。况且,现代高等教育的制度惰性还会加重这种两极分化,例如,学术评估系统倾向于轻视学术界以外的普及作品,而大众社会则倾向于将(人文领域的)学术作品看作是学究以及不实用的。

尽管如此,如果了解历史上儒学成功推广的先例,我们会发现在当今社会普及儒学的前景不该如此黯淡。且以两本在中世纪及近代儒学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及其与吕祖谦共同编纂的《近思录》为例。考虑到儒学经典令人生畏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朱熹选取了《礼记》中的两个短篇以及记录两位古代儒家圣人(孔子、孟子)言行的《论语》和《孟子》,编纂成新的儒家经典——“四书”。他对这些经典进行了更新的详细注解——甚至标注了生僻字的发音。朱熹不但将这些浓缩的经典当作学习更深奥儒家经典的入门,还精心编排了四书的顺序,将每一本作为前一本的进阶。与此类似,《近思录》包含了朱熹同时代的四位著名儒家士大夫的语录与作品节选,按不同的范畴加以编排,并附加了编者的注解。朱熹希望儒学初学者可以通过思考这些当代杰出人士的言行,找到理解古老儒学教义的门径。我们暂且不讨论朱熹的这些普及性著作获得成功有哪些社会原因(如新的印刷技术、城市经济的繁荣、多国并立的政治环境等),只看朱熹的学术作品本身的独特性:由一位对古代儒家经典有系统理解的真正的儒家大师编纂,且有特定的读者群——对儒学感兴趣但不甚了解的初学者。毋庸置疑,这是儒学普及和流行的一个成功案例。

朱熹对儒学义理的普及为我们在当今美国社会推广儒学提供了参考经验。如朱熹的普及性著作所示,儒学在美国的成功普及也应克服前文提到的两极分化现象:预期的普及应当在对儒家哲学和历史具有全面学术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与此同时,还应对当代美国受众的生存状况抱有理解和同感。毕竟,儒学传统总是将社会各层面的“和谐”当作终极理想,此外我们还能有其他追求吗?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毋庸置疑,这个兼顾学术水准与受众需要的普及化理想是值得追求的。对普及性问题作出反思后,接下来我们回到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一个普通美国人面临着与朱熹的时代同样的问题:他(或她)对儒学感兴趣,但却不太懂。这对于儒学理论家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此外,有很大比例(44%)的受访者对于“儒学对21世纪的美国人来说可以是一种有价值的世界观”这一观点持开放态度,当然也必须了解,这种乐观态度可能是建立在对儒学的有限認知上。

为什么一个普通美国人对儒学感兴趣,了解不多,却对儒学在美国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我们可以从调查数据本身找到答案。图八列举了与儒学相关联的语词与概念,其中排在前十的是:古老、伦理、灵性生活、荣誉、传统、德性、诚实、学习、祖先、家庭。世界上哪个国家不愿将这些特质纳入自己的时代精神中呢?从图上来看,一些负面词汇的排位靠后,如刻板、性别歧视、等级制度等,对此儒学理论家们可能会感到释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儒家学者致力于纠正民众对于儒学的误解甚至扭曲。我们认为这些误解与扭曲主要是受到了近代中国(如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期间)激进的反儒家话语的影响。但根据此次问卷调查,普通美国人对儒学的了解非常有限,而且并不会将那些负面的词汇与儒学联系起来。这对于儒学理论家将受众从亚洲转移到普通美国人是一种优势:既然儒学在美国鲜为人知,那么前代的亚洲激进知识分子对于儒学的偏见与不实指控产生的影响也就较小。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将真正的儒学推介给新听众,由此我们也有理由期望并致力于一个受儒学影响的新和谐时代的美国社会。

图八还呈现出另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人们更多地由儒学联想到“灵性生活”而非“有神论”或“无神论”。这可以跟另一点联系起来看,即大多数受访者将儒学总体界定为哲学而非宗教,或者某种哲学与宗教的混合体。我们可以做如下解读: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不太好按照社会上既定的宗教概念去思考儒学;儒学可看作一种具有整合性的世界观,能为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提供意义和指导,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具有丰富的宗教的或灵性的维度。以上讨论对于将儒家思想系统地引入美国学术界也有启发,即必须相应修改对于“哲学”或“宗教”的先入之见,并可能由此产生理论上的创新。如果将儒学引入哲学领域,那么更应将哲学看作一种整全的生活方式,而非仅仅作为一种论辩性思考的理性方式。如果将儒学引入宗教研究领域,那么就应使宗教脱离文本或个人的神启、神祇崇拜、牧师阶层、非世俗的宗教建制等观念。与此相对,“宗教”更多地指个人或团体的灵性生活、合理有效的日常人类活动、学术的批判性思维等。

根据这些数据,儒学理论家下一步应当怎么做?

考虑到儒学的历史、哲学以及当下公众理解中所体现的儒学精神的独特性,我们认为不应将儒学主要看作一种宗教。因此,假如将儒学作为“世界宗教”的一元来复兴,使其在美国社会和政治架构所允许的宗教机构中发展,这种道路也是行不通的。为了让儒学造福美国社会,儒学理论家首先需要关注公共教育机构,以及相关的家庭、社区和工作等环境。总体上,这些机构和环境可以被称作是“世俗的”,不同于那些典型的独立宗教机构;不过也需要谨记,在儒学中,“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界限并不太清楚。受以上数据启发,对于儒学理论家来说最可行也最迫切的任务是设计出儒学相关的系统课程,以应用于公共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各个阶段。鉴于美国儒家学者绝大多在大学院校中工作,这个任务可以更加具体为设计出适用于大学教育的系统儒学课程。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设计这些课程的时候,应涵盖经典儒家以及儒学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表现形态(包括“宋明理学”)。此外,设计课程时还应认真考虑Confucianism与Ruism之间的差别——以及历史上儒学与西方世界相互影响的相关问题。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怎样量化地设想儒学在美国的普及化,我们仍然要将成为儒者典范作为从事这一事业的资格考验。成为儒者,就需要接受综合教育,具有文化深度,能运用人类文明的所有相关成果在不断变化演进的社会中创造持久的和谐。因此,儒学能否在普通美国人中普及取决于能否培养出更多的活跃于美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儒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自儒学及其他相关人类文明成果。

附录A [93]

您的年龄?(18—29,30—49,50—64,65+)

您的性别?(男性,女性)

您的种族?(白人,黑人,亚裔,拉丁裔,其他及混合型)

您当前的婚姻状况?(已婚,与伴侣同居,离异或分居,丧偶,未婚)

您的最高学历?(高中或更低,大学肄业,大学本科,研究生或相关职业学历)

您的家庭年收入?($30000以下, $30000—$49999, $50000—$99999, $100000及以上)

您的居住区域类型?(城市,城市郊区,小城镇,乡村)

您的政治理念?(保守派,中间派,自由派,不确定)

您认同哪个政党?(共和党或倾向于共和党,无党派倾向,民主党或倾向于民主党)

您对于上帝的态度?(非常确定上帝的存在,比较确定上帝的存在,不太确定或完全不确定上帝的存在,不知道自己是否确定上帝存在,不信仰上帝,其他或不知道是否相信上帝)

您的宗教归属?[基督教福音派新教,基督教主流新教,基督教传统黑人新教,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摩门教,基督教东正教,基督教耶和华见证会,其他基督教,犹太教,穆斯林,佛教,印度教,无归属(或称“无教派”),其他]

您对儒学(Confucianism)有多熟悉?(以1到5为等级,1为完全不熟悉,5为非常熟悉)

您对宋明理学有多熟悉?(以1到5为等级,1为完全不熟悉,5为非常熟悉)

您对儒学(Ruism)有多熟悉?(以1到5为等级,1为完全不熟悉,5为非常熟悉)

您在初等教育中学过多少儒学?(很多,一点,无,不确定,未接受初等教育)

您在高中学过多少儒学?(很多,一点,无,不确定,未接受高中教育)

您在大学学过多少儒学?(很多,一点,无,不确定,未接受大学教育)

您对儒学的态度?(赞同,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反对)

根据现有知识,您怎样描述儒学的总体性质?(宗教,哲学,既是宗教又是哲学,灵性生活,不确定,其他)

您认为以下哪些语词或概念与儒学相关?(古老,祖先,无神论,资本主义,不诚实,保守,平等主义,伦理,家庭,灵活性,友谊,等级制度,荣誉,人权,诚实,幽默,创新,正义,怠惰,学习,自由主义,现代,修道院,刻板,礼,性别歧视,灵性生活,自发性,社会主义,庙宇,有神论,传统,德性,工作伦理,未选择所列语词)

您是否赞同以下陈述?“儒学与21世纪的美国人相关。”(非常同意,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您是否赞同以下陈述?“儒学对于21世纪的美国人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世界观。”(非常同意,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您对于学习更多儒学知识有多感兴趣?(以1到5为等级,1为完全不感兴趣,5为非常感兴趣)

(责任编辑:黄  艳   责任校对:刘光炎)

猜你喜欢

儒学儒家受访者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认识亚健康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房价还会涨吗?
茶道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谈儒学的“复兴”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