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造肉”
2019-10-18刘国信
刘国信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人造肉汉堡评选为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将其与定制癌症疫苗等项目并列。那么,“人造肉”到底是什么?口味如何?是否安全?未来能否成为传统肉类的替代品?
据专家介绍,“人造肉”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和生物技术制造的人造肉。研究人员在器皿中,以氨基酸、糖、油脂等物质培养干细胞,让其慢慢“长大”。这种“人造肉”的外观、口感类似于传统肉类。另一类,则是研究人员利用大豆等植物蛋白制成的大豆蛋白肉,这种“人造肉”富含大量蛋白质和少量脂肪,无胆固醇,更适合素食主义者。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博士生贾森·马西尼,在《组织工程学》杂志撰文说明了自己团队制造“人造肉”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他们从牛、猪、家禽或鱼的肌肉组织中提取细胞,在一个薄膜上进行培育;细胞会生长、扩张,然后从薄膜上脱落;等到脱落后的平面细胞群堆积到一定厚度时,就形成了肉。另一种方法是,在一种三维颗粒中培育肌肉细胞,这样培育出的细胞组织可以用来制造肉制品,比如鸡米花和碎牛肉。马西尼介绍说,自己团队制作的“人造肉”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所含营养成分;人工养殖肉类动物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和土地,而“人造肉”不仅环保,成本也更低。
美国一家名为“无鳍食物(Finless Foods)”的人造海鲜公司利用生物技术研发出了“人造海鲜”。据介绍,目前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人造蓝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被认为是制作寿司和生鱼片的顶级食材,但是由于生长缓慢及过度捕捞,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进入濒危物种名录。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塞尔登表示,实现蓝鳍金枪鱼的实验室培养,不仅能保护海洋生态,减少能耗,还能避免人体吸收鱼类在海洋环境中体内所聚集的水银、塑胶、生长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质。人造海鲜合成的大致过程为:通过过滤和筛选,从一块活鱼肉中提取鱼肉细胞;在实验室培养,实现细胞分裂,变成鱼酱;加入酶,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糖、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并通过调整气压、酸碱度等模拟鱼体内生长环境,使细胞最终“长成”鱼肉。
塞尔登表示,人造海鲜口味与真海鲜无异,目前最大障碍是成本过于高昂。实验室培养的第一块蓝鳍金枪鱼肉成本为每磅1.9万美元(1磅约合0.45千克),现在成本已降到每磅5000美元,但仍比野生蓝鳍金枪鱼售价贵许多。目前,该公司着力降低成本,其相关产品也已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农业部有关安全认证,预计5年内可以上市。
专家指出,“人造肉”兴起的背后是人類生活方式、饮食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8亿。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未来要吃掉更多的肉,这对地球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客座评选人比尔·盖茨撰文说:“下一代蛋白质(即‘人造肉)不是为了让肉更多,而是为了让肉更好。它让我们在不增加森林砍伐或甲烷排放的前提下,更好地供给这个人口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世界,让我们不用杀害任何动物就能享用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