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而富”的洱源之路

2019-10-18于靖园

小康 2019年28期
关键词:洱源洱源县攻坚

于靖园

融入自然 位于洱源县凤羽镇的空中稻田剧场,由白族著名建筑师八旬设计,是一个融入自然的艺术建筑。

每年9月初,丰收的季节又快开始了。汩汩流淌的清泉三爷泉在阳光下露出透亮清澈的光彩,一片又一片金黄的稻子展现着其茂盛的生命力,石榴树红了,玉米也堆满了各家各户的小院。

“这是我们洱源最好的季节!”云南省洱源县佛堂村村民杨银珠说道。洱源,因高原明珠洱海源发于此而得名,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是滇西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大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海拔2060米。洱源居住着26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这里资源丰富,素有“高原水乡”“温泉之乡”“梅果之乡”“乳牛之乡”“中国温泉之城”等美誉。

美而不富,此前一直是洱源县的困境。摆脱贫困,也就成为这座小城不懈奋斗的目标。2018年9月,洱源退出贫困县之列。

走出山区成就新居梦

茈碧湖镇吉菜村曾是洱源县重点贫困村,全村有62户283人,2014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223人,贫困发生率为78.80 %。洱源县把吉菜自然村列为全县重点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村之一,按照“群众自愿、统一规划、自主建设、统一监理”的原则,在哨横大路东侧向阳背风处选址实施易地搬迁,政府共投入了5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4户村民在政府帮扶下在新址重建新家,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搬迁到新村的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享受到了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得到了建房和产业发展资金扶持。

一排排新房依山而建,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吉菜新村村民杨绍璋的新家青瓦白墙、窗明几净。4年前,杨绍璋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住在新村西南角下的山坳里。在脱贫攻坚中,杨绍璋家获得了10万余元易地搬迁整合资金和3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和23户村民一起搬到了如今的吉菜新村。随后杨绍璋家还拿到了政府3万元的贴息贷款,发展起山羊养殖,他的儿子则做起了山羊销售,如今全家顺利脱贫。

除此之外,很多村落通过基础设施改善而脱贫致富。交通不便导致山里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跟不上,身在山区的农民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关于路的话题也一直与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想富,先修路”。

牛街乡原来有很多贫困人口,位于这里的福田村彝族北组村民小组坐落在海拔3200米的深山中,在33岁的村民刘源印象里,从他的爷爷辈开始修路,3代人,13年,只修通了唯一一条2.5米宽连接外界的小路。村里的农副产品难运出去,村外的生产生活物资难运进来。2017年,依靠脱贫攻坚项目,偏远的小山村终于修通一条长9.2公里、宽6米的新公路。路修通后,刘源养的牛羊和土豆卖出去了,不久前他买了一辆车。“以前牲口养得少,现在路修通了,养的牲口翻了一番,以前每年五六千的收入,路通了以后收入每年3万多。”刘源说。

传统产业迎来新发展

自2015年8月中央发出脱贫攻坚令以来,洱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部署安排,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贫中之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近3年来,洱源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投入扶贫资金37.6亿元,做到“六个精准”,着力解决好全县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多方面短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因村因户制定帮扶措施,在住房建设、教育扶贫等方面给予有效帮扶,做到每户贫困户都享受2项以上的政策措施帮扶。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入股分红、转移就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全县7421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脱贫摘帽是一个起点,不是终点,一方面要帮助现有脱贫人口稳固脱贫,另一方面还要紧盯未脱贫人口,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着重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要找准适合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产业,能够帮助他们把生活一天天地改善。”洱源县委书记李洋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说道。

洱源县西山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落后,产业发展滞后,传统的“刀耕火种”让群众陷入 “生态破坏加深生活贫穷、生活贫穷加大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引导当地群众转变发展观念,依托林地和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发展“林上果子”、“林下菌子”、“林间药草”,让钱袋子鼓起来,建立了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伐木烧炭等村规民约和巡山制度。引导群众退耕还林,发展华山松、种植泡核桃、中药材等,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从“砍树”到“护林”,让“林子”变“票子”、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大转变。

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新型农林产业在洱源县逐渐发展壮大。云南老字号——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梅子”相关食品走进了云南省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洱源县素有“梅果之乡”美誉,其所产梅果肉厚、核小、味佳,各种营养成分指标居全国之冠。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立足于壮大洱源传统梅果产业,开发梅果、核桃、木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同时,其独创的“2、5、6、9”模式,也为洱源县农民的增收、巩固扶贫攻坚成果以及生态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5、6、9”的模式中的“2”是“走过了20年的扶贫路”;“5”是“采取了五项精准扶贫措施”;“6”是在“乡村振兴”、“梅果基地建设”、“捐资助学”、“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生态建设”等6个方面做出了真情奉献;“9”是“梅果产业的发展惠及到洱源县九个镇乡”。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自主创新”的新型農林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2018年9月,洱源县经过县级申请、州级初审、省级核查以及公告公示、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等程序,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有关标准,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经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退出贫困县。自退出贫困县以来,根据脱贫攻坚国家第三方考核评估检查结果,结合全县实际,洱源县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对标反馈问题,举一反三、尽锐出战,狠抓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

洱源县凤羽镇佛堂村村民杨银珠在本土企业大理千宿文旅工作,他表示,这两年来,一家四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杨银珠家里有两头奶牛,它们产出的牛奶每年可以给家里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除此之外,杨银珠还耪了很多田地,根据季节种上芋头或水稻,一到丰收时节,收益十分可观。他家有两层楼、六间房,女儿重庆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儿子在外打工且很快就要结婚成家。“到时候,我们还要在院子里加盖新房子。”杨银珠对记者说道。杨银珠所在的大理千宿文旅公司在凤羽镇深度参與当地乡村振兴,除了规划建设一系列与文化创意有关的产业,还在江登佛堂村设立野蜂蜜、菜籽油等凤羽农产品加工基地,并将其推广至全国。这里的物产丰饶,品质极高,很大原因也在于洱源县整体生态良好,源头非常纯净。

活化古村 位于凤羽大涧村的星空餐厅,是古村落保护性建设的绝佳典范。

自2018年下半年被列为大理州乡村振兴州级重点试点村以来,佛堂村找准优势主导产业,坚持产业进村、扶持到户,推进产业“一村一品”“一坝两品”等行动,以实现产业、生态、人才、组织“四新”为着力点,同时置入文创、艺术建设,致力打造“自然、生态、文化、舒适、养生、宜居”的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地。

为逐步增强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佛堂村流转耕地200亩,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企业4个。2019年大春实施“水稻+养鱼”220亩,种植绿色油菜270亩、绿色蚕豆340亩,由千宿文旅秀源农业开发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实现传统农业提质增效。投入100万元实施300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目前已全面完成管网铺设。以湿地风光、凤羽慢城农业庄园等为载体,积极开发乡村生态文化旅游。

乡村生态实现新突破

洱源县地处洱海源头,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洱源坚持洱海保护与脱贫攻坚两场硬仗一起打。李洋坚定地说:“两场硬仗都是输不起的攻坚战。”

洱源县2018年完成流域坝区200个自然村村庄规划修编和核心区违法违规建筑54户9220平方米拆除。完成核心区剩余54户餐饮客栈服务业核查。巩固“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机制,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综合发挥现有环保设施、湿地、库塘、隔离带的净化、降污作用,切实减轻入湖河流污染负荷;100%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确保3条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质持续向好,“为洱海输送更多、更清澈的水源。”在茈碧湖镇梨园村,一位鬓角发白的老者对污水处理赞不绝口。

“洱源县要实现全面发展、跨越发展就必须在洱源净与群众富上下足功夫,均衡用力、协调发展,找到最大公约数。通过洱源的实践,我认为这个公约数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李洋说,这个公约数越大,老百姓的获得感就越多,发展后劲就越足。

李洋表示,洱源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坚持洱海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古老村落焕发新活力

“文创+古村落保护修复”的方式也给洱源县带来了别样的发展模式。洱源县凤羽镇位于洱海的源头,点苍山云弄峰背后。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文墨之乡”的美誉。大理千宿文旅在此成立的慢城农业庄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红米种植、油菜种植、物产赞美馆、美术馆、稻田剧场、星空餐厅等都植入了文化元素。嵌入式的打造方式,赋予了乡村振兴新的含义。当地村民逢年过节都会去慢城农业庄园参观。在千宿文旅董事长封新城的影响力之下,这里甚至吸引了歌手李健、学者于丹、主持人孟非等数十位文化名人、明星前来参观,深度休闲。

在洱源县凤羽镇南端的罗坪山脚下的大涧村,2002年以前,村中共有100多户人家,由于村里交通不便,用电困难,终年气候冷凉,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较差,加上生态不断遭到破坏,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2003年,老大涧村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成现在的新大涧村。目前,大涧老村原址基本已经废弃,残垣断壁,危房众多。2016年,当地政府与大理千宿文旅合作正式启动对老大涧村的保护、修复工作。对大涧白族古村中存有的大量古建筑、地域性文化及一些老匠人的老工艺进行保护、修缮。古村落与白族传统手工产业结合,彰显出地区特色,使本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老的村落又被注入新的活力。

“现在,洱源环境好,发展好,我们日子越来越好了,机会多了,年轻人也多了起来,不愿意离开洱源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从外地来到洱源,为当地的产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贡献力量。李洋说,只要洱源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洱源就一定能创造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未来。

猜你喜欢

洱源洱源县攻坚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遇见最美洱源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县域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小学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洱源县高寒山区彝族小学为例
洱源“雀之灵”的故乡绽放上海
洱源荷斯坦奶牛发情期各种阴道出血现象的诊断和治疗
洱源5.5级地震前后地磁场变化异常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