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个性?记忆

2019-10-18汪昊

电影评介 2019年13期
关键词:特工队莱利大脑

汪昊

对于皮克斯,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是看着皮克斯的卡通片长大的,其制作的《头脑特工队》与其他动画电影相比,在欢乐的基调上多了几分张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脱离孩童时代的我们依然深深地喜欢着这些电影,不仅是因为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灵动的配乐,更是因为它勾起了我们对孩童时期的回忆和对幸福单纯的向往。本文以情感、个性、记忆三个成长方面的片段为基调,结合影片的剧情和时间线,深入分析其叙事风格。

一、情感——叙事的主线和节奏点

(一)情感在叙事中的串联与切换

影片中的莱利有着五种不同的情绪——愤怒、害怕、快乐、厌恶、悲伤,这应该是件很古怪的事。因为作为一名天真可爱的孩子,应当有着活泼热情,开朗大方的性格,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更符合一个少女的形象。所以在《头脑特工队》中,导演以情绪的变化和展现为主线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影片一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快乐”。乐天的莱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气馁,总是想尽办法去解决,然而导演没有让这一切变成无趣的流水账,而是利用情感上的转折让叙事节奏发生了变化,就像莱利所说:“我一直在克服它们,但好像一切都是错的。”正因为她经历了最快乐的时光,才会最深切的明白什么是悲伤,这让人在观影过程中难免有着这样的感叹:“悲伤”的自己真的很令人讨厌。但实际上人是不只有快乐的,就好像莱利在每次受伤后低下的头,仿佛有喜有悲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影片中的每个节奏点都与悲伤这个情绪有关,如果没有悲伤,快樂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悲喜两种最典型的矛盾情绪相互切换转化,构成了影片中的节奏变化点。与快乐不同,悲伤是种很隐秘的情感,它通常是对内的,是内心最柔软的伤痛,是我们面具上一道细碎的裂缝,那些“悲伤”都被隐藏了起来,我们本能的,下意识的,抗拒着悲伤这件事。但是当然,悲伤是有它的意义的,因为悲伤是掩盖在快乐之下最让人难以启齿的情绪,每当我们将这种情绪表露出来,我们怕的不是再次受伤,而是旁人畏惧的眼光,就像莱利身旁伙伴们的不理解,才是最伤人的利器。伤是莱利,更是我们观影者的负面情绪宣泄。就像莱利走在放学路上唱的那样,“Life is like a dolly boat”,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人生总是如此艰辛,那一点点小的挫折才会不断涌上心头。但影片中,导演还是更愿意塑造一个童话般的形象,莱利在经历了困难和挫折的同时总能获得帮助和成长,并以这样的叙事方式告诉观者,忧郁和悲伤也是值得肯定的。从莱利随父亲搬家之后,她的每段记忆都不再是单一的颜色,而变成了色彩斑斓的片段;从此以后,莱莉的人生有了完整地情绪,仿佛莱利的同年就这样早早的逝去了,这也是成长。

影片结尾的叙事显得平滑了许多,但其包含的真情却让人为之动容。各种悲伤与快乐的情绪给莱利这个弱小的躯体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她的生活不再是大脑内五种情绪的简单控制,而是彩色的混合体,是一弧更美更鲜艳的彩虹。这样的节奏转换让整个影片的叙事水到渠成,堪称完美。导演把生活中一切复杂又生动的感情糅杂到了一起,说不清,道不明,却让人感同身受,让人着迷,就像成长它本身。

(二)悲伤情感下浓烈的快乐

在影片叙事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悲伤?快乐是生活质量的保障,是生命最高的意义;恐惧是必备的生活技能,它让人更有辨别力,使人成长;愤怒让你在情绪的顶点释放自己,但莱利大脑中的悲伤又是什么[1]?

悲伤的情绪让莱利的大脑翻江倒海,但她却在挣扎中慢慢接受了这样一种情绪,她从来没有悲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想法,她也不曾考虑如何将这样忧郁的情绪从脑袋里清除。每当流泪的莱利抬起她的小脑袋望着天空,不知所措的哀叹声就会腐蚀着她金子般珍贵的快乐,仿佛悲伤就像天空一样没有尽头。

在这样的叙事环境下,强烈的悲伤成为了快乐成长的温床,于是,在导演精妙的制片手法下,出现了这般经典的欲扬先抑,一次次彻彻底底的悲伤似乎冲刷了所有的沮丧,抑的彻底,扬的却也精髓。《头脑特工队》这部影片从开始一直到莱利带着所有情绪回到家里,一头扎在床上,快乐才在悲伤的土壤里破土而出。在这个时候,是悲伤走过去,坐在它身边,拍拍它的背,叹着气说,我明白你的感受。有时候,真的就只需要那一句“我明白你的感受”。理解是对痛苦最好的消融剂。为了让莱利从痛苦的回忆中走出来,大脑内其他四个“情绪”想尽了办法,可莱利的脸上始终没有笑容,终于,悲伤爆发了,他们四个联合起来将离家出走的想法告诉了大脑,却没想到,悲伤的情绪也带来了愤怒,莱利不顾一切地甩开了家人的挽留,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属于自己快乐的家。完全失控的莱利甚至忘记了什么是快乐,就是在这样无助的时刻,悲伤土地上的快乐却意外开了花,悲伤回到了大脑中,重新开启了因愤怒关闭的控制台,让莱利上了回家的大巴车。虽然莱利在车上掉着眼泪,但回家的路上却是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一程。

看起来好像很没有逻辑,为什么一定是悲伤拯救了莱利呢?皮克斯用“情感”这一叙事基点完美诠释了这一切。从莱利随父亲来到洛杉矶到莱利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上学生活,她的生活一步步随着悲伤的引导陷入低谷,所有的其他感情仿佛也都失去了色彩,随着其他四座小岛一个个随之崩塌,莱利的世界正式宣布陨落。在观影过程中,不是每个观众都有莱利般如此深切的感受,但导演用近似戏剧化的手法做到了叙述最大化,在影片中,展现出了一个拒绝任何情绪的莱利,这也促成了她的离家出走,因为她与内在的快乐完全失联,成为了一个悲伤发泄的空壳。

导演通过莱利乘坐大巴车返回家中这一戏剧性片段的叙述,将悲伤的意义升华、绽放。悲伤与快乐都是人性的最后防线,就像快乐说的那样:我说因为悲伤而来。与其说这是生活的五味杂陈,不如说这是导演对莱利和观众的最美好的祝愿,祝愿每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总有快乐在土壤上结果。

二、个性——叙事中的增色剂

(一)通过个性的描绘唤起观影者的共鸣

每一个观众都和莱利一样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每个人看到影片剧终那一行字“献给我们的孩子,愿永不长大”时,总会有不少的感动,因为我们都明白,这是说给我们听的,说给我们心中的那个莱利。这也得益于导演对莱利个性的描绘,让影片血肉丰满,富有生气。

在影片中,叙事的主要方式总离不开五种情绪,就是这五种个性十足的情绪让莱利的脸上露出令人可怜又可爱的表情。这五种个性就像莱利整个世界的指挥官,每种情绪都让莱利有着不同的个性,每种个性又让眼前的世界变得不再相同。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充满了童趣,符合莱利的孩童形象,更多的是展现了一种成长的过程,因为与其他成长不同,克服悲伤的成长是情绪的剥离,想要成长,必须像莱利一样完全舍弃悲伤。影片中莱利的大脑就像是一个不成熟的药剂师,无厘头地将各种情绪混杂在一个并不明亮的试管里,原本想让它呈现出不一样的光泽,却只有渣滓般的沉淀。导演菲利斯·史密斯在评价这部作品时大声地宣称:是情绪和记忆决定了我们之所以为我们,而非理性或知识。在对感性的全然拥抱中,我们欣然接受着那些迎面走来的陌生人们内心的五彩风暴[2]。

诚然,这部影片讲述的是莱利从童年到青春期的波折与磨砺,但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描绘了每一个人一生的缩影,让每一个善于回味的人都经历一阵心灵风暴。导演让莱利脑中五种个性的斗争化作最真实最值得考量的增色剂:那些“悲伤”不由自主地溜出来,将温柔的记忆染蓝的时刻;那些“欢乐”不在场、岛屿纷纷崩塌的时刻;那些在长夜辗转直到“欢乐”历尽千辛万苦归位,对生活的缠斗之心随之复苏的时刻;那些渴望重温记忆,却眼看它们消散在遗忘深渊的时刻,无数的时刻都诠释着返璞归真的自我,每一个忽然变坏的瞬间,不过是你脑海中五个小人短暂的一次失败合作,坍塌的岛屿有天会以更辉煌的姿态重建。

影片在故事的叙事中,完美地扣住了每个观影者的共鸣,它将十分复杂又难以启齿的悲伤与困难以一种非常浪漫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它讲述了以莱利为例的现代人遗忘痛苦这一艰巨又伟大的工程——莱利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不留情面的小人把它清理干净,将她每一件难以忘怀的片段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处理,就像影片中莱利的小伙伴彼得说的那样,想要忘记悲伤,先要原谅自己,而那些被潜抑的感情要么被锁在潜意识地牢,要么在记忆仓库中漫无目的地游荡,等待一个终结——当它们被记起,往往也就意味着遗弃。

除了对莱利等人和脑内五种情绪的叙述,个性的叙述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这使这部看通篇不再是简单的一帧一帧的画面累积,而是一部人生的寓言[3]。每个人都以为脑内的欢乐会打败一切悲伤,但随着莱利一次次的遭受打击,观众们才开始明白故事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是悲伤和欢乐相交集的风暴。

(二)通过个性诠释成长的意义

《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影片中每一个简单的人物形象和普通的剧情桥段都透露着真情,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莱利眼中的泪水和嘴角上的微笑仿佛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接纳和舍弃。

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可以很轻易的通过影片布置的叙事方式体会到莱利所渴望的快乐和悲伤,然而,不同的个性所追求的都大概相同,都是自己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快乐,无论何时,社会和社会中生存的我们都推崇着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像莱利一样能控制自己的大脑,也不是每个人都像Joy一样每天说着I can fix it的口头禅永远带着笑容,更多时候忧伤的蓝色才是生活的主旋律,但这样的个性,这样的旋律却一直在谱写更华丽的篇章,让我们去学习和体验生活的分量。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再比如快乐和恐惧一起结伴出走冒险的桥段,两个人的天真和幼稚仿佛屏幕前的我们,对心底的幻想保有巨大的希望,但莱利却想让他们有所领悟,去做一些他们不敢做却必须去做的事,然而,恐惧并不敢迈出尝试的这一步。这时候,又是悲伤拯救了他们,这个永远都不被喜欢的角色一次次地带来了历练和成长,只有它,才能给人最深刻的教训。皮克斯用这样婉轉的叙事方法告诉我们,你可以有单纯的快乐,但不能不明白悲伤的意义,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莱利一样,不能明白悲伤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于是最后我们终将走过快乐的路,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更多时候正是悲伤,将你引向光明。

三、记忆——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一)用回忆谱写成长

在全篇的叙事风格上,回忆与现实交相辉映成了《头脑特工队》最核心的叙事手段,五种情绪的一举一动时刻牵绊着莱利的心,每一份羁绊都在莱利脑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回忆,记忆是痛苦的根源,亦是快乐的源泉,这样一个好的创意并不是一部好电影的全部,如何将这个创意的价值以独特的角度发挥到最大值,才是见真功夫的地方。而这,恰恰是《头脑特工队》的魅力所在。

回忆代表着经历,更代表着每一个不同的人,我们都可以是莱利,但每一个皮囊下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影片的叙事方式十分鲜明,五个不同的情绪代表着一个鲜明的人,作为观众的我们不是莱利,没有如此清晰的感情诉求,更没有如此简单的大脑分工,但每一次回忆都或多或少的打磨着我们雏形的大脑,让我们对悲伤和快乐等情绪又有着新的认识。痛苦的回忆留下的深坑会有快乐来填满,悲伤的回忆带来的挫折会由自己的强大清理,回忆,是我们更强大的前进动力。

(二)不完美的记忆,不完美的世界

导演从影片的开始就在叙事上埋下了很深的伏笔,莱利一开始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小女孩,具备着诚实、善良、积极乐观等多种多样的优点,并且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切都显得太过美好,和我们现实的世界格格不入,仿佛预示着一切将会发生变化,这样完美的设定随时将面临倒塌。在莱利的世界里,大部分记忆球都是代表快乐的金色,支撑莱利五座个性小岛的核心记忆球,也都是金光闪闪的快乐,这大概是包括莱利在内所有人的追求吧。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情绪小人们会把全天产生的记忆球通过管道输入到长期记忆区储存起来,这时候快乐会说:“又是完美的一天!”

当然,世界不是完美的,大脑中的记忆也会随着世界而改变,当莱利被一次次的悲伤洗礼过后,她深刻领会到了这一点,随之而来的是消失的快乐记忆球,随着金色的核心记忆球也变了色,支撑在快乐的记忆之上的五座个性小岛逐一崩塌,莱利的原本美好的世界分崩离析。直到影片最后,莱利放弃离家出走,回到家哭着告诉父母自己的心声,一家人坐在地板上抱在一起默默流泪,这时,经过千锤百炼的记忆变得残缺,却也变得坚韧而美丽。一个新的核心记忆球产生了,而这一次,这个核心记忆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颜色,平生第一次,莱利产生了混杂了多种情绪的记忆。这就是成长,成长是崩塌,痛苦,和重建。成长是接受一个不完美的不是纯金色的记忆,是第一次懂得五味杂陈的感觉,是明白生活里有快乐也会有悲伤,是学会接纳悲伤就像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是在不完美的记忆球之上建立起一个更坚强的自我。

《头脑特工队》和大多动画片一样,主题依旧是成长,然而这又是一个全新角度的成长故事,因为它包含了不完美。不单单是主人公莱莉在面临新的环境后经历了情绪上的变动和大脑世界的坍塌和重建,而是包含了学会接纳各种情绪以及失去它们,从而克服种种不适应面对新环境。在乐乐和忧忧冒险的旅途中,我们也一直会思考。

故事的最后有一个很好的反转,告诉我们,其实记忆不只是单纯的快乐或其他,每一种情绪都参杂其中,有悲才会有乐,有喜才会有厌。快乐让我们积极面对生活,悲伤也能给我们力量,恐惧使我们更谨慎,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厌恶使我们拥有独特的品格。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学会接纳,并选择以哪一种情绪主导,会决定我们的一生。

影片还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失去的无奈,成长伴随着失去,看片的过程中,我们会随着莱莉记忆的重现,回想起自己失去的童年,遗失的纯真。影片有很多细节让人发笑,更有很多场景让人眼睛发酸,在莱莉最后回到父母身边,成长时,忍不住让人掉泪,就像是告别自己的青春。

结语

故事的结局在和莱利一样年龄大小的孩童眼中是喜剧,但对于更多的观影者来说,与其说是喜剧,不如说是一场蜕变,时间和记忆的历练在莱利11岁的身躯上完全显露,该遗忘的就被遗忘,倒塌的岛屿会被更多的取代,但却不会再次重生,只会在情感、个性和记忆中获得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徐文华.浅析《头脑特工队》的低碳动画美学[ J ].戏剧之家,2018(07):95.

[2]张慧成.《头脑特工队》的人物设定分析[ J ].电影文学,2017(20):112-114.

[3]王娇,谢江,冯瑞丽,黄海,文铁桥.浅谈《头脑特工队》课程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J ].生命的化学,2017,37(04):651-654.

猜你喜欢

特工队莱利大脑
头脑特工队
头脑特工队来袭,请接招
Inside Out头脑特工队
《豚鼠特工队》:身怀绝技的动物007
兔兔自杀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