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技巧之实词词义
2019-10-18
解题技巧
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测试的重要一环,它主要是为了考查同学们知识的迁移能力与拓展能力。因绝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因此要明确某个实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应解释为哪一个义项,着实就是一种能力。下面就文言文实词的意义的常用的一些推导方法做一些探讨:
技法之一:巧借字形结构猜义法
因为中国汉字从造字方法来看,实际上大多数为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其实际词义。例如:
例1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点拨:“觐”可以借助形旁“见”推断意思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为“拜见”。
例2 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点拨:“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
例3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点拨:“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例4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点拨: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我们常见的形旁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颅有关,等等。掌握这种技法,对推断词义很有帮助。
技法之二:巧借字词读音推义法
有时,同学们可以根据读音,可以发现字的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例5 在官清恪,未当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点拨:“徇”与“殉”读音相同,“徇”是“殉”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两个“徇”属同一义项,即“为……而死”。
例6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点拨:因为“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技法之三:巧借迁移联想导义法
高考文言文一般都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例7 自平乡丞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
点拨:关于“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我们可以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
例8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
点拨:上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
技法之四:巧借常见成语断义法
同学们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意义。例如:
例9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
点拨:“绳”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意思“制裁”,推断为“按法律处置”的意思。
技法之五:巧借语法特点判义法
因为语法是一般句子遣词成句的原则,如果我们能借助语法,可以迅速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另外,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互文反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很快地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例10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点拨:“取”为动词,“樵”是“取”的宾语,就应该为名词,可以推断出“樵”的意思是“木材”。
例11 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
点拨:“吏袖空牒”缺少了谓语动词,不符合造句规则,“袖”处于谓语动词位置,可以推断出“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袖藏”的意思,这样此句才规范。
技法之六:巧借特定语境定义法
同学们都知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个句子它离不开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一个环境总会赋予一个字或词确定的意义,因此我们可结合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例12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點拨:因为“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例13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
点拨:其中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根据语境可释为“随着,和着”。
以上是文言文实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都能很好地解决。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与罗洛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大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1.解释加点的词。
(1)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
(2)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3)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4)公言善,吾亦恨之。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文学为大常掌故。
(2)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3)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附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人宋孟和刘礼是同学。凭着通晓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解说《尚书》。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